蔣二祥
摘 要:在小學的科目當中,科學這門課程是具有實踐性、探究性與啟發(fā)性的特性,它的培養(yǎng)目標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精神以及科學的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良好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在科學學習以及以后的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使學生的科學品質得到提升。本文便結合小學科學教學的實際教學情況以及湘教版教材,探討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科學 學習習慣 教學實際 培養(yǎng)策略
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是所有教學過程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教授給學生科學知識,還應該通過科學這門學科教授給學生相應的學習習慣,從而能夠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水平。并且小學生由于其可塑性高,所以在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yǎng)是很關鍵的一個時期,本文便從教學時機、科學引導、轉變傳統(tǒng)方法、課堂溝通以及作業(yè)的合理布置這五個方面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從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各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下面便進行詳細的闡述。[1]
一、抓住教學時機,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
小學生的腦子比較活躍,里面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當你提出一個問題,那么孩子就會在頭腦中進行思考,通過學生的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為學生培養(yǎng)善于質疑的習慣,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食物在什么條件下更容易變質》這節(jié)課的講解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們先自己思考“食物在什么條件下更容易變質”?然后學生還需要講解為什么在這種條件下會變質,學生通過這種問題式的探討,讓學生在思考當中學習科學知識。并且老師在學生說出質疑條件后進行質疑提問,可以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使自己的思維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2]
二、注重科學引導, 培養(yǎng)深入觀察的習慣
對一個事物的觀察會使小孩子接收到外來的信息,并在大腦中對信息進行適當的處理,但是觀察這一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通過后天學生們的習慣的養(yǎng)成,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使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但是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們的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完善,因此在面對外來的觀察信息時,其處理方式是籠統(tǒng)的,也是模糊的。這就需要教師在科學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引導。
例如,在《我們在呼吸》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在憋氣、深呼吸以及一呼一吸的實際體驗時,初步的認識自己的呼吸器官,而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身體器官變化進行觀察,比如在身體進行深呼吸時自己的胸前就會鼓起來,讓學生通過身體的變化先自我認識一下,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讓孩子對自己的科學學習充滿自信心。
三、轉變傳統(tǒng)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習慣
傳統(tǒng)的科學學科的課堂都是教師自導自演的課堂,而學生只是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并不會在課堂上有自主思考的機會。而隨著教學的不斷改革與時代的進步,學生這一學習主體地位逐漸顯現出來,教師知識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課堂當中也只是主導地位的存在。因此,教師要在科學教學當中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將其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促進自身的長遠發(fā)展。
例如,在《誰更容易吸水》這一實驗中,老師給學生進行分組后給學生分發(fā)金屬片、紙片、木片、滴管、放大鏡這些實驗所需材料,在提出問題后就讓學生進行自主操作,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問題的真相,不僅僅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是一種鍛煉也會在以后的探究活動中學生也會自主進行,并進而養(yǎng)成自主探究習慣。
四、注重課堂溝通,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
在一個課堂當中溝通才是傳遞知識、溝通情感的主要途徑,而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卻并不是這樣的而是被動且單向的,學生只有被提問的資格,很少會有學生向老師提問的情況出現,師生之間并沒有很好的溝通和交流。良好的溝通也會使教師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及時的更改之后的教學計劃。
例如,在科學實驗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的同時也要問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感覺,學生通過與老師的交流可以消除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感,增進自己與老師之間的感情。因此,教師要在課程教學當中注重課堂的溝通,讓學生在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中進行學習,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還要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學生之間通過溝通,能夠集思廣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合理設置作業(yè), 培養(yǎng)學生總結反思的習慣
作業(yè)也是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會在課程講完后給學生布置一定的課程讓學生對知識進行鞏固與復習,但是很多學生僅僅是在做作業(yè),而不注重對其進行總結思考,以發(fā)現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所側重的進行彌補。
例如,在《熱脹冷縮》這節(jié)課學習后,學生通過作業(yè)知道自己對于其中哪些部分掌握還不是很牢固,就可以馬上翻書和筆記進行復習、鞏固,從而使自己的學習水平得到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將作業(yè)布置合理而不是單單是給學生布置作業(yè)任務。
結語
總之, 小學科學學科由于其動手性和有趣性,能夠很好的抓住小孩子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要具有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仁田.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9).
[2]李彬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