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 本文引用維果斯基的“支架理論”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等相關理論,對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二Unit 1 Reading的教學設計進行分析,嘗試探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幫助學生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關鍵詞: 最近發(fā)展區(qū);支架理論;英語閱讀;教學設計
一、 現(xiàn)狀分析
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由七部分構成,其中Reading部分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部分。牛津教材指出Reading板塊要求學生要在掌握聽、說、讀、寫的基礎上能夠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傳統(tǒng)閱讀課教學中教師講的比較多,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根據(jù)“支架理論”,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支架”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精心設計、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下文將以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二Unit 1 Reading的教學設計為例,分析教學過程的設計意圖及達成效果,用實例證明“支架教學”的可行性及實踐意義。
二、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將了解新聞的寫作特點及如何去閱讀新聞。在此基礎上強化閱讀能力,重點強化閱讀新聞稿的能力。學生通過不同策略去閱讀新聞,分析文章的結構,從而在讀和說兩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學重難點:
把握新聞的結構及掌握閱讀新聞的策略。
教學過程:
Step 1 Lead in
1. Show the students a video clip.
2. Warmup questions.
【設計意圖】導入部分要足夠吸引人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電影片段比起單純的圖片更能激發(fā)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此處選取的電影片段是美國科幻大片《外星人》里的一段,緊扣這節(jié)閱讀課的內容??赐暝偬釂栆恍┡c之相關的問題,學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一定會有學生說到可以從報紙刊物上得知關于外星人的消息??梢詥枌W生:你在閱讀報紙的時候通常最先讀什么?接著幫助學生分析新聞標題。
Step 2 Title understanding
Can you tell me the features of a news title?
Can you guess where we can find the information in a news articl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設計意圖】給學生展示幾張中英新聞標題:簡短、醒目、短語居多。然后給出本節(jié)課的標題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問學生這是否是一個好標題。學生的回答肯定是Yes,因為這個標題符合了上述所講的新聞標題的特點??戳诉@個標題我們能夠得到的信息是:一個男孩失蹤了,警察感到很迷惑。緊接著問學生:除了這兩條信息你還想知道什么信息?學生會很自然地想起when,where,what,how,why等這些疑問詞。如此設計問題都是為了下一步的閱讀策略做鋪墊。
Step 3 Reading strategy
Read the reading strategy on P3,then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and fill in the blanks.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的是單詞填空,把閱讀策略中的關鍵詞用空格表示,讓學生自己填,使他們加強對閱讀策略的理解,再用這一方法分析本文的結構。學生可以很容易得出結論:新聞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根據(jù)其各部分的重要性應呈“倒金字塔”模式。
Step 4 Fast reading
Match each part with its correct main idea.
【設計意圖】學習完閱讀策略后就是閱讀文章。為降低難度,這里給出每部分大意讓學生做匹配題。
Step 5 Detailed reading
1. Read paragraph one and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mentioned in the reading strategy.(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
2. Read paragraph two and put the sentences in the right order.
3. Read paragraphs 3 to 8 to complete the table.
4. Read paragraph 9 to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了多種形式的題目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細節(jié),而不是單一的問答形式。
Step 6 Post reading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了兩個單選題:詞義猜測和推理判斷,來幫助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所設計的題型也是與高考閱讀題型一致的。
Step 7 Group work (interview)
1. Imagine: where was the missing boy?
2. If you were one of the witnesses,Paul Smith,a journalist from BBC,would interview you.Please give your testimony.
【設計意圖】在掌握了文章的整體框架后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得到一個提升。此處學生活動的導入是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猜測這個失蹤的男孩可能去了哪里。為降低難度、可操作,這里教師給出了一個例文。學生可以根據(jù)教師給出的例文去模仿、依葫蘆畫瓢給出自己的“證詞”。
三、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每一步驟給學生搭建支架來引導學生思考,每一步都要自然地過渡到下一步,把“支架理論”應用到課堂。在設計一些閱讀練習的時候可以利用不同的題型來加深學生對文章整體框架的理解。設計學生活動的時候要考慮到該活動的可操作性,如果操作起來有難度,可以給學生一些范例,引導逐步自主完成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