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榮
【摘 ?要】語文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的重要課程,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點,是為學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需要對學生開展更加有效地教學,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將首先概述激勵教育的內涵,分析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詳細闡述如何通過激勵教育進行教學,希望可以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有用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激勵教育;內涵;問題;應用措施
隨著新課改在我國的不斷深入,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就是當前教師的主要任務。特別是語文教學,語文不僅是學習的主要科目,同時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學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擺脫傳統(tǒng)教學理念對思想的禁錮,舍棄通過訓斥和批評作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要通過對學生進行良好地激勵,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方法進行鼓勵,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一、激勵教育的內涵
激勵教育的含義就是對學生進行激發(fā)和鼓勵,讓學生積極地學習。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激勵教育,就是要靈活應用“激勵”的手段,對學生產生影響,促進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合理地激勵,可以成為推動學生發(fā)展的動力,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使用激勵教育手段,從而有效完成教學目標,還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目前我國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語文教材內容需要與時俱進
我國的教育方式、方法隨著新課改的施行有了很大改變,學生所使用的教材也隨著時代變化而產生明顯地變動,教材也進行了升級,教材中有很多先輩事跡。然而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在教材中再多添加一些現(xiàn)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讓他們能夠感同身受,這樣更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并且,現(xiàn)在很多的小學生家長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他們知識結構也有很大地變化。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學生基本上在入學之前通過父母已經學習了很多的知識,然而語文教材沒有能夠隨著時代“更新升級”,這就導致學生從家長那里學習的知識和教材上有很大的差異性,導致學生在語文學習時無所適從,缺乏良好的主動性。
(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差
由于小學生在入學之前都會接受父母的教育,家長通常都是通過勸說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約束,學生就會認為學習只是為了能夠完成任務,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拿高分”,考試就是讓家長高興的。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對學習存在著抵觸心理,缺乏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也沒有針對這一點采取措施,導致學生都是在被動情況下進行學習,參與度很低。比如,有些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開展識字教學時,就教學生認識字形,讓學生學會這個漢字應該怎么讀、怎么寫,沒有讓學生知道這個漢字的來歷和含義,這就使學生提不起學習語文的興趣,極大的打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激勵教育
(一)通過多樣化的激勵教育方式對學生開展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激勵教育開展教學活動,使用的教學方法不能過于單一,而是要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時時感受到新鮮感,從而能夠樂于進行語文學習,能夠扭轉學生對教師的認識,讓學生更加敬愛教師。教師在激勵學生的時候,不僅通過口頭語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激勵,還可以通過肢體動作對學生進行激勵。例如,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正確,教師就可以通過為學生鼓掌的方式進行鼓勵和表揚。教師還可以通過為學生戴小紅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鼓勵。例如,有些學生的作業(yè)完成得很好,教師就可以在學生的作業(yè)本貼上小紅花,讓其對其他學生和家長進行展示,從而獲得成就感,提升學習自信心。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激勵。比如,可以為學生組織朗讀比賽,對表現(xiàn)最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樂于朗讀,還能夠帶動其他學生喜歡上朗讀,使學生的參與度也極大地增強。通過這些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熱愛教師、熱愛對語文的學習,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重視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與差異性
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點有很大的差異性,這就造成每一個學生都會有其獨特的個性,在新課改中則明確要求現(xiàn)在的教師在教學中要保護學生的個性,不能扼殺學生的個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激勵教育開展課堂教學時,要采用豐富的語言開展教學,根據(jù)學生的弱點和優(yōu)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激勵教育,讓學生學會揚長避短,從而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優(yōu)點進行語文學習,教師還要為學生建立表現(xiàn)的舞臺,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優(yōu)點充分展示出來,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激勵的教育作用。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篇文章先自主預習,使學生能夠對課文內容有一定了解。待學生完成初步預習之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烏鴉為什么會上當呢?”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就會積極回答問題,這時有的學生就會回答說:“因為烏鴉被狐貍贊美,就想唱歌,但它忘記了口中還有肉?!苯處熅鸵獙ζ溥M行鼓勵和表揚,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如果有的學生說:“因為烏鴉太笨?!焙苊黠@這不是準確的答案,教師首先要鼓勵這個學生敢于大膽回答問題,然后指出其中的錯誤:“烏鴉可不是因為笨才會丟了肉,你再仔細思考一下,為什么烏鴉要張嘴呢?”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沒有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學生由于個性的影響,有些學生比較害羞,或者害怕回答錯了出丑,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教師就可以讓這些學生通過朗讀課文的方式,培養(yǎng)其自信心,在學生完成朗讀之后,再對學生進行表揚,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在課堂上敢于回答問題。所以,教師采用激勵教育,就需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教學,對每一個學生采用不同的激勵方式,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積極性大幅提升。
(三)保證激勵教育態(tài)度的親和性
小學生通常對其他人的情感變化十分敏感,特別是小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其想法也是天真爛漫,對教師有天然的敬畏心理,尤其是一些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甚至會產生懼怕的心理,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對小學生也有巨大的影響。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就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對學生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區(qū)別對待,讓學生對教師的“敬畏”轉變?yōu)椤白鹁础?。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一些課外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教師,和教師進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動,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意保護學生的主體個性,才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好地發(fā)展。教師通過巧妙的應用激勵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學習,為學生構建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喻越.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6(8):82-83
[2]馮亞娟.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及作用分析[J].文存閱刊,2017(2):00216-00216
[3]黃艷芬.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00007-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