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紅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由于閱讀教學的應試負擔過重、功利目的過強、缺乏有效指導等諸多因素,小學生讀書量普遍不夠,讀書范圍較為狹窄與單一,讀書時間少,課內和課外的閱讀缺乏有主題的整合,甚至在課內外閱讀內容所蘊含的價值觀上存在沖突,對學生人格發(fā)展極其重要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皆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對小學高年級閱讀資源專題整合與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閱讀資源;專題整合;應用
近年來,社會各界都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大力倡導閱讀,我也經常對家長進行相關的理論熏陶,每每這時家長都會問道:“老師,我該給孩子買哪些書讀好呢?”“老師,我孩子看了很多書,怎么閱讀題還是錯那么多,作文也寫得不好?”更有家長抱怨:“我孩子只喜歡看一些亂七八糟的書。”“孩子每天寫作業(yè)寫到很晚,根本沒時間看書?。 泵看斡龅街T如此類的問題,我也是一臉茫然。的確,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由于閱讀教學的應試負擔過重、功利目的過強、缺乏有效指導等諸多因素,使小學生讀書量普遍不夠,讀書范圍較為狹窄與單一,讀書時間少,課內和課外的閱讀缺乏有主題的整合,甚至在課內外閱讀內容所蘊涵的價值觀上存在沖突,對學生人格發(fā)展極其重要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皆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我進行了小學高年級閱讀資源專題整合與應用研究,通過調查、分析、實踐、研究,整理出了與小學高年級語文30個單元相匹配的“主題閱讀拓展”書目,以避免學生閱讀時間短、閱讀量少、閱讀文本泛化、缺乏精神內涵等弊端,幫助教師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專題性閱讀。
一、以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整合閱讀內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和大腦皮層的優(yōu)勢興奮中心關系密切,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通過調查、訪問整理出高年級學生喜歡閱讀的書目,并根據書目類型進行相應的整合,如文學的有《西游記》《草房子》《我的媽媽是精靈》《城南舊事》《夏洛的網》等;科學類的有《昆蟲記》《森林報》《海底兩萬里》《科學王國里的故事》《細菌世界歷險記》《探索大自然的四季》等;人文類的有《我的母親叫中國》《孔子的故事》《王爾德童話》《斑羚飛渡》《魯濱孫漂流記》《上下五千年》《金銀島》《狼王夢》等。在教學后我適時補充閱讀,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并向學生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二、以單元主題為依托進行專題整合與延伸
小學高年級語文共30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我整理出了相關的閱讀書目,在教學本單元時我便開始布置學生進行有計劃的延伸閱讀。
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以“我愛閱讀”為主題,季羨林爺爺在文中提到小時候喜歡看《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閑書”,于是我也借機讓學生找來看一看。學到第二單元,我便讓學生自己整理并積累了有關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詞,還召開了詩歌朗誦會。第三組課文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說明文,于是我布置學生課后閱讀《有趣的科學》《我的第一本科學漫畫書》《海底兩萬里》,喚醒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第四單元的課文包含著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我讓學生補充閱讀《夏洛的網》《我要做好孩子》;在進行《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時,我又把《說文解字》推薦給學生。學到第六單元“父母之愛”的專題,我向學生推薦了《父與子》《我的媽媽是精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第七單元以“勿忘國恥”為專題,我布置學生閱讀了《我的母親叫中國》《中國孩子的夢》《上下五千年》,通過整合閱讀,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感染,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學習“走近毛澤東”的專題時,孩子們又閱讀了《艱苦歲月》,了解了長征中的感人故事。
進入五年級下學期,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越來越濃厚,閱讀面越來越廣,學習“走進西部”這個單元,我布置學生通過網絡、影視、報刊搜集了有關西部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邊疆建設等方面的內容,還進行了讀書交流會,激發(fā)了學生熱愛西部的情感。走進以童年為專題的單元,孩子們會主動找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和高爾基的《童年》來讀一讀。第三單元是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我布置學生閱讀了《希利爾講藝術史》;學習了第四組課文的感人故事后,孩子們閱讀了《愛的教育》《綠山墻的安妮》《青銅葵花》,我引導他們感受人物心靈的美好和品質的高尚。第五組課文以“中國古典名著”為專題,孩子們自然比較感興趣,所以學生讀完了《西游記》,有的學生還讀了《史記》。在接下來的幾個單元,孩子們又閱讀了《地心游記》《草房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通過近一年的研究,我發(fā)現學生研讀表達同一主題的作品,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拓寬了課外知識,豐富了閱讀量,并深化了本單元的主題,從而達到了課內外知識的融合。同時,通過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激勵性的措施以及恰當的評價機制檢測,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于是,我便將六年級每個單元的課內與課外閱讀也進行了整合。
六上第一單元《昆蟲記》《森林報》
六上第二單元《錢學森》《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六上第三單元《根鳥》《窗邊的小豆豆》《小海蒂》
六上第四單元《講給孩子的中國地理》《上下五千年》
六上第五單元《故鄉(xiāng)》《朝花夕拾》
六上第六單元搜集詩歌、給詩歌分類、舉行詩歌朗誦會
六上第七單元《狼王夢》《第七條獵狗》《小戰(zhàn)馬》
六上第八單元《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
六下第一單元《背影》《荷塘月色》
六下第二單元《圖說中國節(jié)》
六下第三單元《紅巖》《鐵道游擊隊》《紅日》《小兵張嘎》
六下第四單元《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
六下第五單元《居里夫人的故事》《科學家故事10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與中國的對話》《科學家工作大揭秘》
三、以社會生活為支撐豐富閱讀資源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語文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而應與現實生活建立更緊密的聯系,這樣的閱讀才具有實效性且豐富多彩。在研究中我整理并推薦學生閱讀一些重要的報紙、雜志,如《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意林》《小溪流》等,通過摘抄、剪貼、新聞評說、小記者采訪、每周一席談等活動形式,從而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了解。
四、借助讀書筆記等形式鞏固閱讀成果
俗話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真正的讀書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及時將自己在讀書時獲得的資料或感受記下來,這樣可以讓閱讀更專注,可以提升閱讀速度、幫助寫作。
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我班學生用得比較多的有摘錄式,也就是在讀書時把書上精彩的、有意義的、飽含哲理的語句或片段摘抄在本子上,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賞析。
其次是做讀書卡。讀完一本書后,把書的名字、主要人物、書中喜歡的句子、詞語或讀完書后的感想記在一張卡片上,這個卡片就叫讀書卡。這是對這本書的一個很好的認識,也是鞏固書的內容的好方法。
再次是體會式。讀書之后,總會有一些自己的收獲、心得、體會或感想等,聯系自身實際寫下來,一定要寫出真情實感,也可以叫寫讀后感。
另外還有批注式。在閱讀時為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可邊讀邊用圈點等標記勾畫出書中的重點詞句或重要內容,或在旁邊空白處寫上批語、感受、體會或意見。
學生通過做讀書筆記加深了對所讀書目的理解,提高了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綜合歸納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達到了手腦并用,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除了做讀書筆記,還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會、名人讀書故事會、好書推薦會、新聞評說等形式來鞏固閱讀成果。
結合小學生的課內閱讀教學,采用相匹配的30個“主題閱讀拓展”來加強指導,充分調動了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專題閱讀與延伸,從整體上把握了閱讀內容,深化了專題閱讀的中心,做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升了閱讀能力,夯實了閱讀量,豐富了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06.
[2]范世航.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3]丁亞琴.小學高年級語文“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的應用[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5(12):3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