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華
【摘要】在初中階段的化學復習教學中,自主建構復習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復習方法,但要提高自主建構復習的效率,必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實現(xiàn)知識的重構與靈活運用,從而有效提高復習效率,為中考打下堅實的知識與能力基礎。
【關鍵詞】初中化學 ?復習 ?自主建構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171-02
自主建構的化學復習是初中階段化學復習的主要方法。但在自主建構的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教師過度的“放任自流”現(xiàn)象,這種“放任自流”往往缺少對學生必要的學法指導,讓自主建構的復習效率低下,難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與運用。所以,在化學自主建構的復習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對自主建構復習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實現(xiàn)對知識的重構和靈活運用,從而有效提高復習效率,為化學中考打下堅實的知識與能力基礎。
一、活用思維導圖,建構知識邏輯體系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復習不是單純的重復,而是用舊知識的磚瓦建造新的高爐大廈。”如何才能有效對零散的基礎知識進行綜合復習呢?思維導圖就是一種高效的復習方法。
我在復習中就先教給學生建構思維導圖的方法:先找一個復習主題(核心概念);然后根據(jù)章節(jié)找到所有與這一主題有關的化學內容,寫在紙條上備用;對找到的所有相關內容按照一定的歸類原則進行整理與歸納;根據(jù)整理的內容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形成直觀的復習效果圖。
在交給構建思維導圖的方法后,學生積極對化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復習,構建出“獨立自主”的思維導圖;為了讓思維導圖更為完善,在學生構建自我導圖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二次合作討論,對導圖實現(xiàn)完善,最終讓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化學知識體系。我發(fā)現(xiàn)自主建構的化學基礎復習,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學生興致勃勃,積極主動,在導圖的繪制“游戲”中有效實現(xiàn)了對化學知識的鞏固與深度理解。
二、倡導合作質疑,改進專題復習
化學復習的第二階段是專題復習,這一復習是基礎復習的升華,是知識學以致用的鞏固與嫻熟階段?;瘜W復習的專題可以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專題,也可以是題型為中心的專題,但不論哪一種專題復習,僅僅是“過一遍專題知識或分析幾道典型試題掌握基本的題型特點后,進行專題綜合訓練”顯得單調而機械,學生成為作答試題的工具,而不是進行發(fā)現(xiàn)、分析、探究、總結的學習主人,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復習失去興趣,被動地在題海中提升自己的應考能力,收效甚微。如果在專題復習中,能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結合試題的解答對專題復習的知識進行質疑與討論,就能促使學生用自己的知識水平對專題知識與試題進行解讀,促進學生對疑難之處的細微理解,提升對典型試題、特殊題型的洞察能力,有效提升自己的復習效率。
比如在開展化學實驗題專項復習中,我就讓學生在練習兩道實驗題后,針對自己問題,開展小組中的自查與互查,從中分析與總結自己在作答實驗題的問題與解決措施。經過學生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分析出諸如實驗題的文字量大分析題意困難、基礎知識掌握不準確,針對實驗有混淆、對實驗有心理膽怯等實際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相互幫助,對同學提出自己的建議。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不少學生反映自己在實驗題方面的問題減少了,得分率有效提升。
三、實踐錯題歸類,提升訓練實效
復習的第三階段就是試題的模擬訓練,是考點掃盲、知識升華、能力提升的關鍵階段,很多學生的化學成就都會在這個階段得到質的飛躍。但在復習中,我們發(fā)現(xiàn)也有不少學生,盡管試題訓練了很多,但化學成績依然猶如泰山之石紋絲不動,更有個別學生出錯問題總是驚奇地相似,糾錯多次依然如故。此時如果能讓學生針對自身錯誤的問題進行專門的學習與訓練,就能針對性地彌補化學知識應用中的短板與不足,錯題記錄就是歷經檢驗的好方法。
為了讓學生在模擬訓練中做到精煉、有效地練,我不僅對模擬試題進行精選,刪除其中的偏題、怪題、重復題,而且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錯題記錄本,利用課上的多余時間和課下時間把每次精煉之后的錯題進行分類登記,并分析失誤自己失誤的原因和以后做題注意的事項。學生自己整理錯題,每天進行查閱與思考,隨著錯題本的逐漸加厚,學生的化學試卷的成就也在不斷的提高。
總之,化學復習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建構、分類歸納,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復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化學思維,讓學生真正成為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實現(xiàn)復習與和核心素養(yǎng)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駱文堂.初中化學實驗探究與復習策略[J].考試周刊,2016(15):140.
[2]李麗.淺議初中化學復習策略[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