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向偉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語感之美;閱讀;品味;積累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0—0104—01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不假思索、迅速準確、自然而然地直覺把握言語形式和言語內(nèi)容的能力。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語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下面,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談談巧悟語感之美。
一、在閱讀中體悟語感
“良好的語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就是思考能力?!毙W生的思維品質(zhì)正處于發(fā)展階段,其特點是:不善于從縱向思維看問題,不善于從橫向思維看問題,不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更不善于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問題。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力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度,努力讓學生的思維融于閱讀中,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語言的不同。如,《豐碑》一課語言樸素、感情濃烈,是歌頌軍需處長大公無私、舍己救人的課文。學生熟讀課文后都有自己的感受,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講出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閱讀課文中對軍需處長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的描寫,引起學生對課文人物的關(guān)注,要從這些細節(jié)描寫中感悟文字背后的內(nèi)容,要從這些細節(jié)描寫中感悟課文的情感,這種情感除了一般意義上的革命情感之外,更要從人的內(nèi)在情感去分析,這樣自然而然地引出學生的“情”,從而能和課文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閱讀中培養(yǎng)語感
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聲、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世界,并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多媒體再現(xiàn)當時的情形,那是再好不過的了,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
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要入情入境,讓學生的思想感情與文章融為一體,細細品味,體味文章的氣韻和語言美。中國的文藝創(chuàng)作歷來特別講究一個“情”字,“情動而辭發(fā)”“為情造文”等闡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脈。小學語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 的產(chǎn)物。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覺、去體驗文章的情感,加之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學生情感的波紋就會涌動起來。如,指導朗讀《小珊迪》中男孩賣火柴時的語言,就要根據(jù)課文中男孩語言的變化,體會男孩急于賣出火柴的迫切心情,感受這個可憐的小男孩飽受饑寒的處境。通過指導,學生的感情沉浸在這催人淚下的氣氛中,仿佛一個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男孩就站在自己面前,對小珊迪的同情油然而生。
三、在品味中領(lǐng)悟語感
一篇優(yōu)秀文章中人物形象的設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寫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達的貼切、形象。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重要的字義、文句甚至修辭方法進行比較、歸納,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這種品味、歸納、比較、概括的習慣,其語感是不難培養(yǎng)出來的。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開始由學生自由地朗讀全文,再由教師要求學生重點對前三自然段進行重復朗讀。學生朗讀后,并不難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文章中描寫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精神”,細細品味“精神”一詞,原本用于寫人的精神狀況,本文中卻用于描寫花,作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既有“賞花”之舉,又有“喻己之情”。推敲“精神”一詞的妙用,可以領(lǐng)悟作者的心聲。再寫“一路迎著溪流,迎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diào)子”這兩句,說明了溪流與洞存在直接關(guān)聯(lián),文章中“迎”字的出現(xiàn),點明了水流的方向與作者行進的方向。“溪聲時時變換調(diào)子”一句描寫的是溪流,卻說出了雙龍洞周圍迷人的環(huán)境。通過“讀”抓住文字重點的句、段或難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推敲語句,在品味中領(lǐng)略作者遣詞造句的妙用,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韻律美,不僅能使學生學到優(yōu)美的語言,還能增長語言鑒賞能力。
四、在積累中學習語感
語感的培養(yǎng)本身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多出自名家之筆,文質(zhì)兼美,加之小學生記憶力強,因此,對于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師可要求學生反復地欣賞,讀出其中的韻味,體驗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誦,讓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其語言庫存,并從積累中進一步領(lǐng)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特別是對相同主旨、相同事物的不同表達方式,更能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把握能力。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