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暉
摘 要:在新課改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改變教學觀念,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靈活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發(fā)問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其有所領悟;激勵學生勇于表達,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
關鍵詞:閱讀教學;引導;想問;會想;敢說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币虼?,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師問生答”“傳授—接受”等呆板的教學方式,樂于充當“引導者”的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當好這個角色,從而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最終真正實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統(tǒng)一。在這里,我就自身的實踐與探索,談談如何當好這個“引導者”。
一、引導學生想問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沒有興趣,學習就會變成很枯燥的事情,并且難以高效率維持下去。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想問的動機,從而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問引問”的方式來引導。這種方式是讓學生從“帶著問題讀”變?yōu)椤鞍l(fā)現(xiàn)問題讀”,從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能通過自己的學習活動,為快速、準確地掌握學習目標,解決實質性問題提供合理簡捷的途徑。如,在教學《奇怪的大石頭》一課時,我先是板書課題“奇怪的大石頭”,然后用“你最想知道什么?”這種提問方式讓學生把他們想要知道的問題提出來。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說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老師,我最想知道“奇怪的大石頭”到底哪里奇怪了;我想知道這“奇怪的大石頭”是從哪兒來的;我想知道這塊石頭是誰放在那兒的;我想知道李四光是怎么解開這塊石頭的來歷的……接著,我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默讀課文,試著把答案找出來,也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結果,學生的情緒變得高漲,因為是自己提出的問題,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通過自己閱讀課文和同學之間的討論,迅速解決了問題。這樣下來整節(jié)課很快就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結束了。
二、引導學生會想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币虼?,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面對此情此景,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陶罐和鐵罐》一文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了解這篇課文的大意,然后采取分小組排小課本劇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利用頭飾,運用表情、語言、動作來展示故事情節(jié),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想象鐵罐消失前的自言自語。接著,我引導他們分別說說感想,談談感受,想想自己或周圍的人是否也充當過陶罐或鐵罐一類的角色。結果,學生都踴躍發(fā)言:“老師,我覺得陶罐很謙虛,我要向它學習,不要驕傲;老師,我覺得鐵罐太狂妄,也沒有禮貌,以為自己很了不起,這是不可取的;老師,我覺得我有點兒像鐵罐,這次測驗我就是以為全做對了,沒有檢查,結果被扣了很多分,我以后一定會注意的……”雖然,學生的回答不算是完整的,但是他們已經(jīng)嘗試開動腦筋去思考、去感悟,能引導他們開拓思維,這也是我在閱讀教學上的一點收獲吧!
三、引導學生敢說
在學生提出問題或者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有的老師過多關心“問題”的正確與否,而忽略了對能夠敢于發(fā)問或答疑的學生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因此,我在閱讀教學時,多采取表揚或鼓勵的評價手段。對不敢發(fā)問、答問的學生,我多用鼓勵性的話語引導他們敢于發(fā)言;對于能夠大膽發(fā)問或答疑的學生,我及時給予表揚,并喚起全班同學為其鼓掌,肯定他的勇氣可嘉,是大家的學習榜樣。這樣引導學生敢于發(fā)言,不但能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也能進一步展示他們的潛能。
此外,教師運用鼓勵性的語言還可以讓某些不愛發(fā)言的學生能更為大膽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問答活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我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提出了“你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把讀懂的地方說出來,這時,我發(fā)現(xiàn)在同學中也有她的舉手,(劉××同學,一個平常很少舉手發(fā)言的同學)于是,我請她起來回答。剛開始,她因為緊張,說得結結巴巴的,我以微笑安撫她,讓她放松心情,當她回答:“老師,我讀懂了春天的小興安嶺的雪開始融化了,樹木開始長葉子了,還有小動物都出來了?!钡臅r候,我及時用上鼓勵性的語言:“很好,你真棒!這么快就發(fā)現(xiàn)小興安嶺春天的秘密。”在我示意她坐下時,看到她的臉雖是紅紅的,但眼里卻散發(fā)著喜悅的光芒。從此以后,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她變得愛舉手發(fā)言了,而且回答非常到位,甚至還能想到更深入的層面。像對于我在講授《麻雀》一文中所提的問題:“老麻雀看起來這么弱小無力,它為什么還敢與高大的獵狗抗爭呢?”她的回答是:“因為老麻雀要保護小麻雀,保護它自己的孩子,所以它才那么勇敢,就像我媽媽,如果我有危險,我媽媽也會保護我的?!被卮鹗沁@么準確,體會是如此深刻,怎能不讓我喜出望外呢?
在閱讀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想問、會想、敢說,這是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累的一些淺見。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作為教育教學的執(zhí)行者——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從課堂“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來,當一位“引導者”。所謂“授學生以魚”不如“授學生以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善于及時更新教法,善于學習和總結經(jīng)驗,善于引導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學會學習,才能當好學生的“引導者”。
參考文獻:
[1]陳厚德.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缺陷及對策[J].廣東教育,2014(7).
[2]伍麗麗.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和途徑[J].教育教學研究,2015(6).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