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抗
摘 要:緊緊扣住“明理”點,指導行為方向,為“導行”建構意義支點。教師應在了解學生原有品德情感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根據(jù)他們的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運用適當?shù)慕虒W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關鍵詞:品德情感;指導;“導行”
思想政治課的目的是“明理、導行”。新教材編寫和使用的目的,就是要交給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以確立生活處事的基礎和行為的標準。“明理”,旨在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理解和掌握道德觀點;二是運用所學知識,判斷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提高道德評價能力。思想政治課首先要讓學生“明理”,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遵循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規(guī)律,從課的整體優(yōu)化著眼,激發(fā)學生的行為動機,注意行為方式的指導和行為技能的訓練——這就是“導行”。
一、 明理,豐富品德情感
緊緊扣住“明理”點,指導行為方向,為“導行”建構意義支點。教師應在了解學生原有品德情感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根據(jù)他們的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運用適當?shù)慕虒W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具體形式有圖像的直觀,音響的感受,氣氛的渲染,師生感情的交流,品德行為的模擬等。這些形成綜合運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多方面的品德情感。讓學生領會和把握品德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是產生品德情感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要把握“知”與“情”的內在聯(lián)系,把品德知識作為情感教育的載體,寓情于知。由“知”產生“情”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明“理”悟“情”。第一,要把握現(xiàn)象與本質的內在聯(lián)系,透過現(xiàn)象分析本質,啟發(fā)學生思考品德現(xiàn)象的前因后果,明白深刻道理,掌握品德規(guī)范要求。第二,把符合品德規(guī)范要求的“理”與相應的內心情感體驗的“情”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明理的過程中充分體驗情感,在體驗情感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品德規(guī)范的認識。
引導學生由某一品德現(xiàn)象的感知聯(lián)想其他相應的品德現(xiàn)象,能使學生進入某一品德情境,從而產生相應的品德情感。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把教材中的品德現(xiàn)象與腦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聯(lián)系起來,啟發(fā)學生從多方面進行一連串的聯(lián)想。如教學九年級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課,學生了解長征組圖《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陜北會師》后,啟發(fā)他們聯(lián)想許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聯(lián)想許多為祖國建設默默奉獻的模范人物,再聯(lián)想身邊的學習榜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為祖國做貢獻的高度責任感。
二、 表達品德情感,滲透“導行”
道德情感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表達品德情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行為善惡的敏感性,孕育趨動行為的動機,激發(fā)他們的內在需要。行為是人們思想意識的外部表現(xiàn),許多品德情感都可以通過不同的行為動作來表達。如九年級《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愛祖國的情感轉移到愛國旗、唱國歌上,讓學生用幾種不同的行為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1. 向國旗敬禮;2. 唱好國歌;3. 保護好國旗,不讓它受臟、受損;4. 做一個中國好公民,不為中國人丟臉。這樣學生把愛祖國、愛國旗的思想感情傾注在具體行為中,從而達到穩(wěn)固品德情感的目的。
三、 深化品德情感,注重行為方式指導
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實踐后,獲得的反饋信息有兩種: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品德規(guī)范的再認識,直接關系到品德情感是否得以深化。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營造積極氛圍,引導學生觀察自己品德行為所產生的效果,觀察人們對自己品德行為表示肯定的神情、動作、語言等,使學生的品德情感在滿足心理需要的體驗中得以深化。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反對、諷刺、嘲笑自己品德行為的消極因素。如教九年級《選擇希望人生》時,讓學生探究交流理想對人生的重要作用,可以“小張報考研究生”為例,材料中的小張確立了報考研究生的目標后判若兩人,由此可得出結論:缺乏理想,就會使人缺少內在的激勵,缺少前進的動力;有了理想,人生就不會迷失方向,就能在新的希望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面對別人的嘲笑,小張能夠一笑置之的原因是他的心中有了堅定的理想,他在為目標而努力,不在乎別人的嘲笑。
學生在思想政治課上激起了某一品德情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自己以往相應的行為表現(xiàn)。回憶時,學生就會自然地把掌握的品德認識與自己行為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并為自己的行為符合品德規(guī)范而產生自豪感、愉悅感。
學生品德行為實踐后,引導他們通過想象也可獲得精神滿足,達到深化品德情感的目的。教學中,當學生向國旗敬禮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看到你們這么尊敬國旗,老師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你們知道老師這時心里在想什么嗎?假如你們的父母,社會上的群眾看到你們這么愛國旗,他們會有怎樣的表情呢?他們會說什么?類似這般想象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需要,促使他們更加愛祖國、愛國旗。教師也可用此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品德行為動機,使他們在充滿美好的想象中去履行自己的意愿。
四、 將“導行”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思想政治課的“導行”不僅要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中,而且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把由旖逃币苊庾咝问?,走過場,一定要針對行為踐履的內容和要求,推出相應的檢查,考核舉措。例如九年級《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的“導行”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是這樣設計的——教師用飽含激情和期待的語言說:“我們學了這一課,懂得要自覺承擔責任,做責任的主人,享受承擔責任的快樂。課外老師希望同學們制作一張表格,把你在學習、家庭、班集體、社會中的責任和自我評價列出來,并把表格給家長簽名。下節(jié)課,老師請你和班里的其他同學交流,了解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再作出恰當?shù)淖晕以u價,好嗎?”顯然,與同學交流是一種積極的引導,它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地表現(xiàn)道德行為。這是善于將“導行”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的成功一例。
參考文獻:
[1]劉華山,程剛.高等教育心理學[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陳思坤.論青少年責任教育的三個基本維度[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2009,(02):152.
[3]《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年總目錄(一)(2012年第1期-第21期)[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01):126-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