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新朗
摘 要:高中歷史史料教學對于史料的選擇不僅需要適量,還必須要以學生為主導,經過認真地分析與思考之后做出選擇。只有這樣的史料教學才是有效的史料教學,而這樣的史料教學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際,總結教學過程中的相關經驗,期望對以后的史料教學有幫助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有效性研究;抽象性思維
一、 緒言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激發(fā)他們自主思考能力,筆者將歷史研究的根本對象——史料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開展學習活動。在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通過對史料的分析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認識到歷史學家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學生們通過學習也逐漸地明白:歷史的學習過程絕對不僅僅只是背誦和識記歷史事實,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對事實的評價中,能夠認真地分析所謂的說法與觀點,理清事實與說法之間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理性的思維精神,促使他們將歷史證據作為最基本的想象來對當下社會以及歷史的發(fā)展進行思考。通過史料教學的有效引導,學生們都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通過對一些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經過彼此之間的討論和解答,從而重新解析歷史事件,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了一個半專業(yè)的歷史學家。教師也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優(yōu)勢
(一)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和我們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所堅持的教學方法很大的不同是,史料教學注重通過史料來開展學習過程,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包含對歷史資料的收集和分析,還要將歷史資料當成是探究歷史最有利的證據,要借助歷史資料來還原歷史,尋找歷史的最基本規(guī)律,這樣的學習過程對于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有著非常顯著的意義。當然,需要關注的一點是,雖然史料教學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是教師的引導也同樣非常重要,如果缺乏教師的講述,史料教學肯定是無法正常開展的。教師的引導和答疑解惑對于學生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造精神的完善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1]
(二) 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史料教學對于學習的過程非常重視,學生必須要在教師的指導之下,自己去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并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分析和鑒別,通過對史料的分析來進一步解析歷史,從而找出一條歷史事件發(fā)展的真實脈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像一個歷史學者一樣,不斷地對手中的資料進行考證與分析。我們的歷史課堂必須要重視學生利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對自己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由此可見,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2]
(三) 史料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新課改與以往有一個巨大的不同,就是它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對于學生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yǎng)更加的重視,特別是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尤為重視。史料教學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性地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避免了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對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的忽略,在開展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不自覺地經歷一個非常豐富的情感體驗,并能夠提出一系列自己對于歷史問題的多種看法。與此同時,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和了解,逐漸形成了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長此以往,學生的自我價值觀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也會逐步地提高。
三、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
在開展的史料教學,學生自主尋找歷史資料的過程中,所要面對的是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教師應該如何引導,才能使學生順利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資料,得出與歷史事件最貼近的事實,從而提高高中史料教學的有效性,是當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師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史料教學經驗,經過分析與總結,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大的方面入手,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史料學習能力:
(一) 在選材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導
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學生為主導,教師需要做到的是:
其一,選材必須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必須要認識到的是,我們當下所處的現(xiàn)實生活是以往歷史時間的一個延續(xù),而也會成為后人眼中的歷史。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尋求一些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事實,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當然,這種學習方式也是學生聯(lián)系實際開展思考的一個開始。舉例來講,筆者在教授英國的議會制度的過程中,就以當下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來吸引學生的關注。2010年4月,英國解散了議會,開始施行大選制。當前,英國遭遇了經濟危機和一系列政治丑聞的雙重壓力,而這次大選也成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為激烈的一次選舉。最后的結果是沒能得到半數(shù)席位的保守黨獲得了勝利。到了同年5月份,戈登·布朗向女王提出了辭職,并極力舉薦反對派領袖卡梅倫再籌建新的政府。于是,戴維·卡梅倫成為了新任的英國首相。通過對這樣一系列發(fā)生在當下實例的分析,學生就能夠很清楚地了解到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一些特點,也就是說,君主其實是一個虛位,而國家的權力主要集中在議會,學生有了這樣的了解,當然也就對英國的議會制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由于學生對現(xiàn)實的政治事件非常感興趣,這些政治事件也很好地構成了學生研究英國歷史的史料,更有助于他們對以往政治事件的還原和理解。[3]
其二是必須要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相匹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是不一樣的,高中階段的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逐步地走出了盲目,開始趨向于理智,但是高中不同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又是不一樣的。教師在運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和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匹配。譬如說高一年級的學生還停留在初中時期的直觀形象思維思考模式之中,還未形成完整的抽象思維,他們可能對于一些比較直觀的圖片、照片、視頻等非文字性質的歷史資料更有興趣,類似于這樣的歷史資料也往往能夠更深入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針對這樣的情況,在教授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就給他們展示了非常多的圖片史料,來引導他們學習。圖片內容包括有:面容疲倦等待救濟的長龍,黑色星期四的華爾街的街景,街頭上不斷降低薪資水平尋找工作的下崗人員。這一系列歷史圖片都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當時的歷史狀況。在展示完這些照片之后,教師對學生提問:全球性質的經濟危機是怎么樣爆發(fā)的?它存在什么樣的特點?都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上個世紀爆發(fā)的經濟危機和本世紀初期爆發(fā)的經濟危機存在什么聯(lián)系?有什么不同之處等等。教師的問題問完之后,學生就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這些問題展開了激烈地討論。endprint
再舉例來講,在講到中日戰(zhàn)爭的過程中,筆者從自己曾經認真讀過的張純如的著作中摘錄出一段幫助學生來理解當時的情況:經過一位歷史學家的估算,如果所有在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能夠手牽手,這個長度可能有兩百英里長,長度幾乎可以聯(lián)結南京與杭州,而他們的尸體能夠裝滿兩千五百多節(jié)火車車廂,如果將這些人一個一個地疊放起來,能夠有七十多層樓那么高。這些生動、震撼的數(shù)據非常形象卻又劇烈地沖擊著學生的頭腦,也使得這部分歷史事實,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除此之外,為了使同學們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中日戰(zhàn)爭中兩國人民對戰(zhàn)爭的復雜感情,筆者為同學們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1938年4月,中國飛行員陳懷民在武漢空戰(zhàn)中與日軍飛行員高橋憲一同歸于盡。隨后,陳懷民的妹妹致信高橋的妻子美惠子:陳懷民猛撞高橋的飛機,不是發(fā)泄對高橋的私仇,而是代表著兩種不同力場之間的較量,同時表示他們一家對美惠子沒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夠有愛地握手。這個例子不僅反映了正面戰(zhàn)場軍人的英勇抗戰(zhàn),也充分地說明兩國人民深受戰(zhàn)爭之害,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博大胸懷。
(二) 史料的選擇必須經過思考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于史料的選擇不僅僅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來定奪,還應該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其一是,選材要突出針對性。教師在選擇史料的過程中,必須要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史料,圍繞著教材中需要論述的重點問題進行說明。譬如在講述羅斯福新政的過程中,學生很難理解對于新政的實質效果和評價。筆者就積極地幫助學生尋找到了一些材料,來說明問題。首先是羅斯福在新政開始實施的過程中,遭到了富人的全面抵制,報紙上一直在咒罵他所謂的新政不過是在向富人敲竹杠,甚至還說總統(tǒng)每天都在吃美味的“烤億萬富翁”;在舉行《社會保障法》的記者與民眾聽證會的過程中,甚至有人高喊:這個法案其實是抄《共產黨宣言》的。其次是來自于無產階級的觀點。無產階級人士認為所謂的新政其實還是在維護壟斷那些資本家的利益,對于整個美國社會來講,進步意義不大,總統(tǒng)只不過是在用一些所謂的救濟來維護資本家的利益。再次是羅斯福自己的觀點,他覺得美國政府堅信私有制,為了挽救私有制,政府采取了非常迅速和果斷的行動。學生們通過對這三則例子進行細致的比較后就可以發(fā)現(xiàn),所謂的新政絕對不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次徹底顛覆,它只能算是一次微調,這種調整是在資本主義內部的,并不涉及大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框架。[4]
其二是,選材的形式必須要追求多樣化。由于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歷史資料本來就是非常豐富多樣的,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也最好能夠多樣化一些,不僅僅要選擇文字、圖片、表格和視頻,甚至還應該選擇一些實物來說明問題。歷史教師應該積極地利用多媒體手段來為學生呈現(xiàn)更為豐富的歷史資料。譬如說講到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發(fā)展過程的時候,可以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學作品對于某一件歷史事件和某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全方位地擴展學生的視野,從不同的角度來呈現(xiàn)出歷史的原貌,幫助學生來解讀歷史。當然,也不僅僅限于對農業(yè)歷史的學習,在學習古代藝術和古代音樂、戲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網上搜集一些古代作品的圖片,配合音樂和視頻,為學生豐富靈活地展現(xiàn)歷史,讓他們體會到中國古代藝術種類的豐富和藝術造詣的高超。這樣的教學方法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避免枯燥的歷史教學帶給學生的學習疲勞。[5]
(三) 材料的選擇需要適量而擇
在當下的歷史教材中,已經涉及了很多非常豐富的歷史資料,如果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教材中有資料,就盡可能地使用教材中的史料,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減少學生很多資料搜尋的負擔。事實上,與以往相比新的歷史教科書中已經增加了非常多的歷史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先對教科書中的材料進行分析和理解,啟發(fā)他們根據自己的閱讀進行思考,使他們看懂材料,知道材料是怎么樣體現(xiàn)出文本的結論,要指導學生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從教材中的史料中獲得最多的歷史信息,然后根據學生的思考,教師再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根據史料來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6]
除此之外,對于史料的尋找當然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之中,而應該從別的地方繼續(xù)尋找補充。高中的歷史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很多重點問題并未能說得很詳細,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自然存在很多疑問。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根據學生的疑問來圍繞具體的教學大綱,適當有效地補充資料。從課本外搜尋到的歷史資料對于我們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有著非常大的輔助作用,對于我們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也同樣作用巨大。
四、 結語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開始形成了獨立的思考能力,高中歷史教學,有必要積極地引入史料教學的手段,歷史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根據歷史資料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與理解。對于史料的選擇不僅需要適量,還必須要以學生為主導,經過認真地分析與思考之后做出選擇。只有這樣的史料教學才是有效的史料教學,而只有這樣的史料教學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鄭棟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03).
[2] 葉小兵.歷史教科書中對史料的運用[J].歷史教學,2004(07).
[3] 烏云畢力格.史料的二分法及其意義——以所謂的“趙城之戰(zhàn)”的相關史料為例[J].清史研究,2002(01).
[4] 陳新民.英國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J].學科教育,2001(08).
[5] 趙春娟.澳大利亞中小學教育面面觀[J].教學與管理,2001(07).
[6] 白幼蒂.高中學生材料解析能力的培養(yǎng)[J].歷史教學,200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