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班級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體工作。保持良好的默契,可以讓班主任的工作更為游刃有余。要建立默契,需要以班委選擇定教學風格,以愛心教育顯教育藝術,以有效激勵使教育合力,以分級目標引教育發(fā)展,進而讓師生關系更為優(yōu)化,教育工作更為高效。
關鍵詞:教育默契;溝通橋梁;教育合力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默契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行為的契合。我國唐代詩人李商隱也曾描述過“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彪S著人文教育的推進,班主任的工作性質也由傳統意義的嚴格化教育逐步位移為軟性教育。我們提倡班主任走進學生心靈,關愛學生,真正做學生生活的知心人、學習的引路人。班主任既要有看清學生心理的“透視鏡”,又要有與學生進行良好溝通的“暖心茶”,更要有顆與學生建立極大默契的“心”。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默契,源于班主任日常教育風格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源于師生之間互相的個性與素質了解。只有學生對班主任的教育主張及管理理念理解并內化了,學生才能時時處處考量自我的思想行為走向;教師只有真正了解學生,其教育方法、理念才會逐步調試,以形成與學生的同步化。依照近年來的教育管理經歷,筆者認為建立班主任與學生間的默契可從以下幾方面予以嘗試。
一、 以班委選擇定教學風格
一個好的班集體,班干部的選拔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畢竟多數情況下,班主任不能親臨班級進行跟蹤指導,這時候班干部就成為執(zhí)行班主任教育思想的主體。學生們對班主任的了解,首先是從班委選擇開始的。其究竟喜歡怎樣的代管者,究竟傾向于怎樣的管理方式等等,都會在與班干部的接觸中感覺得到。班主任選定班干部前,必須先制定好班干部職責及選拔標準,如班長是要睿智大膽,還是品德好、心思縝密;學習委員是選擇學習成績好,還是學習成績非頂級,但與學生善于溝通,愿意與學生分享學習心得等。從這些班委成員標準的確定,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規(guī)整自己的行為,進而形成與班主任教育思維的一致。
再者,在班干部的考察與選擇上,需要通過一定的時間,班主任可以將每個學生都列為被考察者,將每個學生都列為考察者,讓學生自己去投票選擇。班主任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教育經驗,把脈學生的行為及素質,乾坤獨斷。當然這些都將影響到一個班級學生的個性風格及班容班貌。
二、 以愛心教育顯教育藝術
沒有愛心的教育是死水一灘。學生無論優(yōu)劣,在生活學習中都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在生活困難期或學習困難期,如果不能得到班主任對其及時的關懷,那么他很可能會陷入情緒低谷,進而影響到自身的學習與成長。班主任要與學生建立起默契,必須注重用教育藝術感染學生,用教育愛心打動學生。如此一來,學生在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響下更愿意接觸班主任,更愿意相信班主任,進而形成符合班主任行為要求的習慣。如在筆者班級,曾有一個學生因父母離異而無人替其交書費,面臨輟學。盡管該學生學習成績處于中下游,但是秉持著“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我進行了多次家訪。其爺爺奶奶無力承擔,而我當時僅僅處于實習期,于是發(fā)動全班學生進行愛心“接力”,最終通過捐款將此次難題解決。該學生甚是感激,在以后的學習中成績竟然直線上升。
關愛是信賴,關愛更是默契的理由。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盡量做到“嚴愛尖子生、博愛中等生、偏愛后進生。”只要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彼此心靈的應然,默契自然生。
三、 以有效激勵使教育合力
在班級管理中,有效激勵是師生齊心、教育合力的重要因素。在筆者看來,有效激勵有兩種,一種是賞識教育,以激勵為主;一種是功過賞罰,對錯分明。在筆者的班級里,一面是有著溫情脈脈的愛心幫扶,一面則是賞罰分明的激勵原則。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中,許多父母都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他們心理脆弱、受不得批評,他們缺少責任感,很難承受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挫折。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明確班級的賞罰制度,并在開學的第一個星期內進行專項教育,主要在周會上進行。其次,班主任要重視第一次學生評價的獎懲執(zhí)行,嚴明賞罰,讓班級內形成主流獎懲認知,營造“人人擯棄陋習,人人崇尚優(yōu)秀”的教育氛圍。心相通,心相同,師生一條心,教育將更為高效。
四、 以分級目標引教育發(fā)展
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班主任一切工作的目標都是圍繞學生的成長。而學生無論怎樣優(yōu)秀,都必須要保持謙遜的心態(tài),努力的姿態(tài),進步的態(tài)勢。作為班主任,要綜合全面地工作,讓學生盡量在知識教育等方面保持與班主任的思想行為默契。我的工作目標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做,都有愿意的事做。這就需要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可將學生依照學習興趣度、行為優(yōu)質度等對其進行分級,分為A組、B組及C組,讓學生明確自身分組,明確同組的成長目標,讓所有學生都與班主任保持默契,保持成長。
五、 結語
班主任工作是藝術化的教育行為。作為班主任,要以培養(yǎng)默契為目標,從自身經歷中進行反思與自補,更要不斷汲取外來優(yōu)秀教育經驗,爭取與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做到“心有靈犀一點通”,不斷優(yōu)化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橋梁紐帶,提升班級管理的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學新.唐雪梅.班主任默契關系的構建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1.
[2]張莉.學生心理分析及其溝通教育效率的提升[J].班主任教育,2013,(11):58-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