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勇
[摘 要]閱讀中的感悟是學生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感悟是一個意會的過程。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爭辯、拓展和體驗,使學生學會感悟,讓感悟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
[關鍵詞]閱讀;思考;感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71-02
所謂“感悟”,是指人們接觸外部事物后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感觸,并領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的過程。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就能獲得的。學生只有潛心讀書,自己咀嚼出語言文字的滋味,才能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感情,獲得感悟。
一、閱讀中思考,讓感悟有高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教學中,我們必須處理好“學”與“思”的關系,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引導他們積極探索,讓教學綻放異彩。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一課,進入總結環(huán)節(jié)時,我出示:“時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愛,深意深情。大智大悟,舉重若輕。大作大家,淡泊寧靜?!骷?王火 《敬壽巴老百歲》”在學生充分地閱讀后,我提出:“從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巴金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1:從“巴金是金”,我感受到巴老為人的真誠,巴老的文學造詣深厚,他的作品如金子般閃光,教育后人。
生2:巴金默默追求,創(chuàng)作一生,“吹盡黃沙始得金”。
生3:巴金老人家不愛名、不愛利,他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一生。
生4:巴老愛家鄉(xiāng)的孩子,愛祖國和同胞,這種真心真愛流淌在他的作品之中。
學生們的回答令我驚嘆不已,學生們的思維真的不可低估。我們必須為學生搭建起一個個獨立思考的平臺,留給他們充裕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逐步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閱讀中爭辯,讓感悟有深度
俗話說:“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 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輪椅上的霍金》這篇課文時,學生初讀課文后我拋出一個問題:“作者對霍金的遭遇、命運非常的同情、悲憫,對他的成就和頑強生活的精神更是敬仰。但為什么在描寫他的形象時,用了一個貶義色彩的‘齜牙咧嘴和一個諷刺色彩極濃的‘標志性形象呢?你們認為這樣寫好不好?為什么?”這一問題對于小學生而言,確實有點難度,但在課文總結時再交流,學生們的理解卻給了我很多的驚喜。
認為這樣寫不好的理由——
生1:病魔已經(jīng)讓霍金承受著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用“齜牙咧嘴”就是幸災樂禍。
生2:醫(yī)生診斷霍金只能活兩年,他卻頑強地活下來了,這本身就是奇跡,應該值得敬佩,不應該拿他的肢體、容貌來取笑。
生3:病魔讓霍金的身體嚴重變形,但他卻成為只有像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才能躋身的盧卡遜數(shù)學講座的教授,一個正常的人、一個不“齜牙咧嘴”的人做得到嗎?
認為這樣寫好的理由——
生1:“齜牙咧嘴”這個形象是無情的病魔所致,更包含著作者對霍金命運的同情。
生2:“齜牙咧嘴”的形象和他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強烈對比。因為他在如此的病痛下,竟然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更令人敬仰。
生3:霍金對自己的這一個“齜牙咧嘴”形象并不回避,在別人都害怕給他帶來心靈傷害而回避他時,他卻以恬靜的微笑來面對,所以作者是如實描寫。
生4:這一形象讓初讀的人笑,讓再讀的人痛……
在激烈的爭辯中,學生們的一個個回答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對霍金的悲憫,也感受到了他們的善良,更讓我感受到了他們活躍的思維。因此,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主動閱讀、熱愛閱讀、享受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閱讀中拓展,讓感悟有廣度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蘇教版《青海高原一株柳》課文最后一句話:“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崩斫膺@句話時,我讓學生反復讀句子,再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但是學生開始的回答還是一直圍繞著這株柳樹的生命力是怎樣的頑強。于是,我進行提醒:“難道文章僅僅是為了寫這株柳樹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拓寬了,仿佛撥開云霧見青天。有的學生說:“霍金就像這株柳樹一樣,因為命運也給予霍金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醫(yī)生診斷他只能活兩年,然而他以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生活態(tài)度,在一線希望之中成為科學巨人——宇宙之王?!庇械膶W生說:“海倫·凱勒就像青海高原這株柳樹一樣,因為命運也給予海倫·凱勒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一歲半的海倫·凱勒在生了一場重病之后,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從此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但是她以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在一線希望之中,掌握了六種語言,成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庇械膶W生說:“張海迪也像這株柳樹一樣,因為命運也給予張海迪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她5歲因病高位截癱,然而她堅強不屈,成為著名的殘疾人作家?!薄藭r,文本的“寫柳樹,同時也在寫人”的中心已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具體的事例中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公平,但我們心中應一直充滿希望。
四、閱讀中體驗,讓感悟有溫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诮虒W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練習五“風成偏形樹”時,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躬行”的重要性。教學中,在學生讀完題目要求后,我問他們:“什么是‘風成偏形樹?”學生的回答真的讓人捧腹大笑。
生1:有的樹叫香樟樹,有的樹叫皂莢樹,這種樹的名字叫“風成偏形樹”。
生2:云南那里就經(jīng)常刮這樣的風,所以就形成了這樣的“偏形樹”。
生3:因為云南的風特別大。
生4:因為云南的天氣比較炎熱。
類似這樣不著邊際的猜測還有很多,我又繼續(xù)追問:“‘風成偏形樹是不是只有云南才有?”看著學生一臉的茫然,我笑了。我沒有責怪任何一個學生。相反,我更感到正是這些看似無知的回答,才還原了原生態(tài)的課堂。這時,我發(fā)現(xiàn)班級洗手盆里有一盆水,我臨時決定改變原先的教學預設,現(xiàn)場來做一個實驗。我讓每一個學生將自己的右手弄濕,然后讓他們同時擺動左右手,學生說出了兩只手的不同感覺:弄濕的右手比沒有弄濕的左手要涼一些。我又讓同桌的兩個學生一個將弄濕的右手放在桌上不動,另一個把弄濕的右手不停地擺動,看看誰的手先變干。不久,學生說出不停擺動的手最先變干。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又說出:因為手不停擺動,就加大了水的蒸發(fā)速度;因為水的蒸發(fā)要不斷吸收熱量,所以弄濕的手會感到?jīng)鲆恍?。我繼續(xù)啟發(fā):“候機樓前的大樹都是歪的,而且歪的方向都一致,這應該與什么有關系?”學生一下就明白了:“候機樓前的大樹與飛機起飛時產生的強大氣旋有關系。候機樓前的大樹迎著飛機起飛時產生的強大氣旋的一側,由于經(jīng)常受較大風速吹襲,水分蒸發(fā)大大加速,而使新生枝芽生長緩慢,導致一側的樹葉枯萎,而背風的一側仍能繼續(xù)生長,從而使樹形出現(xiàn)不對稱。在氣候學上稱之為‘風成偏形樹?!睂W生們在實驗中真正明白了“風成偏形樹”的成因,這個過程雖然耗費了很多時間,但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感悟是學生獲得體驗的心理過程。教師只有將閱讀、感悟的權利交給學生,為學生搭建起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舞臺,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從面面俱到的廣種薄收走向少教多學的簡約教學,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從走馬觀花的匆匆過客轉變?yōu)閬砘卮┬小⑸疃嚷蔚钠肺墩摺?/p>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