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哲敏
【摘 要】詞語教學一直都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內容,但卻日益發(fā)展成為教學中最易被忽視的部分。許多教師能夠看到單純的字詞學習的枯燥性,將其帶入到課文中,卻又不小心陷入主觀忽視的誤區(qū)。本文針對當前小學語文字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進一步提出教學策略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詞語教學 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03
詞語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在當前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存在著機械呆板、不重理解、脫離教材等問題,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立足于教材內容,注重積累補充,給學生探究的空間,幫助情景再現(xiàn)等,能夠全面推進字詞教學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學習、記憶字詞。
一、當前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現(xiàn)狀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教師對課標的關注及依賴日益提高,能更多地關注到每一個教學目標并且對自身的教學工作做出反思。對于課標中規(guī)定的“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這一目標也提高了重視。盡管如此,教師在教學中對于詞語教學仍然會出現(xiàn)許多新的誤區(qū)。
其一,詞語教學脫離課文存在,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師總會有意識地先將字詞提煉出來,讓學生先克服字詞關,再進入到閱讀的學習中。這樣的做法看似是為閱讀掃清障礙,實際上會將閱讀與詞語完全分開,使學生詞語運用能力變弱、詞語記憶多數(shù)通過記憶力完成,而不是理解記憶,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同時也不經(jīng)意劃清了兩者的界限。
其二,詞語教學缺乏認知度,但是在當前教學中,教師仍然以機械記憶為主組織學生進行字詞的學習,即使在字典的使用中,也是片面追求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字詞查詢。除此之外,在一些練習與測試中,教師也會要求學生進行字詞填空等內容的學習,這些都是當前教學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第三,學生盡管在不停地接觸新的詞語、學習新的詞語,而且學習的難度也在增加,但是在運用的時候,學生所用的十分有限,常規(guī)詞語,對于一些較為新鮮的詞語所涉獵的還是十分有限,這其實正是學生不知如何運用詞語的表現(xiàn)。
最后,許多詞語教學在實際開展教學內容的過程當中,錯誤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僅僅將單個的詞語從文中拿出來進行講解,沒有通過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解讀,從而使學生沒有辦法很好地理解詞語的內容。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此時則容易產(chǎn)生誤解,存在片面記憶的情況。長此以往,會加大學習的難度,且不利于學生的記憶。而且小學生受性格局限,本身對詞語學習這種相對枯燥的知識內容就更比較排斥,此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如果再采用直接示意法,十分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為詞語學習十分枯燥乏味,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二、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的策略思考
(一)立足教材,在課文中學習詞語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教材,在課文中發(fā)現(xiàn)詞語,也在課文中積累詞語。在小學階段每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幾乎都會遇到一些陌生的詞匯,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去積累這些詞匯,更要幫助學生去認知這些詞匯。有些時候,一些詞語的原本意思與其在課文中的意義是不相同的,這就需要結合語境具體分析與理解。如在講解《鳥的天堂》一課時,其中有“應接不暇”一詞,主要是形容人或事太多,應付不過來。但是在課文中用來形容鳥的多,其實用在這里無非就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也是可以的,只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教學生詞語的基本用法,也要帶領他們一起體味具體的運用等,這些都是當前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需要關注到的,只有立足于教材,詞語教學才是活的。
(二)改進詞語教學觀念
想打破這種自己教學的局限性和艱難現(xiàn)狀,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真正的理解詞語教學的意義。在詞語教學的開展的過程當中,不應當是單獨的解釋以及生硬的翻譯,應當與文章的句子以及內容相互結合,一邊學習詞語,一邊將詞語文章當中的知識和文章內容進行疊加分析,才能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比如在學習《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文當中,有一句寫道“他用同情的目光看著前面白皙的少年”,當教師解釋“白皙”這一詞語的時候,一般通俗的解釋是干凈、膚白,但是在這個具體的句子當中,其所指的則是少年營養(yǎng)不良,生活貧困貧困,因而呈現(xiàn)出臉色蒼白的病態(tài)狀況。所以在解釋這個詞語的過程當中,教師必須將“白皙”與句子進行結合,了解這個詞語在句子當中的具體含義,從而使學生加深對于詞語的理解。只有教師學會將詞語與文章內容相互結合,才能夠擺脫脫離文章內容解釋詞語所造成的難度和困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更好的理解詞語。而且這種學習相較于單個的詞語學習更加的具有趣味性,使學生能夠投入進去,適當?shù)臏p輕詞語學習的枯燥乏味感。
(三)假設情景,理解詞語
另外,學會假設情境,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以及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教學方式。在每一篇課文當中,作者在用文字的形式來表現(xiàn)自己的內心思維以及活動過程時,都離不開其當下的時代背景驅使和個人性格特點的締造。而小學生受知識的掌握能力不足、知識的儲備不多等的限制,很難直接理解文章內涵和詞語運用的真諦,因此其在理解文章的過程當中難度較大。教師在此時就要將文章的背景與歷史特點與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當中能夠有一些文章思想情感上的鋪墊,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習詞語的過程。
比如在學習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一詩時,如果只是學習詩句當中的詞語,由于年代太過久遠,詞語內容較為復雜,學生很難理解詞語在詩句當中的含義。教師可以先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以及詩作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使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世態(tài)炎涼,人被流放在外,從而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孤獨感。在了解這些歷史背景之后,學生才能夠理解文章當中的“相看兩不厭”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理解“厭”這個字在具體情境中的含義。
所以,情境創(chuàng)設就是讓學生融入具體的情境當中產(chǎn)生共鳴,只有在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內心的情感波動才能夠理解詩人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所使用詞語的深刻含義,才能夠更加加深對于詞語的印象以及理解的深度。
參考文獻
[1]金云.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科普童話,2015(09).
[2]葉姍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教育導刊,2013(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