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歡
摘 要:作文是小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從沒地方下筆到學著仿寫,從仿寫到會寫,從會寫到能說出作文的優(yōu)缺點,或者說就是會評作文,還能評到點子上,需要一個較長的訓練過程。初學作文的孩子一般不會評作文,會評作文的學生一般也會寫作文,雖然未必擅長寫作文。所以,作文寫作訓練到一定階段后,就要指導學生給自己或者其他同學修改作文,實事求是地撰寫評語,把對學生的作文評判由教師轉(zhuǎn)向?qū)W生自我。在這個過程中,集體共評是必經(jīng)之路。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快樂學習
評價前師生要討論確定本次作文的一般要求,從內(nèi)容上講,諸如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要有具體的內(nèi)容,盡可能有一兩處具體描寫精到,能給讀者留下美的感受,表達出真情實感等。從形式和卷面上講,字跡要清晰美觀,字體要端正,卷面要整潔,分段要合理,盡可能不寫錯別字等。
可以用投影儀展示一兩篇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根據(jù)本次作文要求,結合年級段學生作文的基本要求,集體評改。借助投影,要給學生展示規(guī)范的修改符號,刪、添、改、調(diào)、換等以及批語的寫法。供學生模仿和借鑒,讓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榜樣可學,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長久練習,學生不僅能從中受益,還會自勉其身,獲得成就感。
一、學會自我修改
古人把修改文章看成攻玉,要字字斟酌,句句用心,一點也不敢馬虎,可見,文章不厭其煩地反復修改,就有可能越改越精美。所以,我們當老師的就要提倡學生自改作文,充分發(fā)揮學生在修改作文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每次寫完作文后,老師要讓學生放聲朗讀自己的作文,在朗誦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足,再作修改。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開頭幾句學生的朗讀聲很響,再后來,會聽到學生“嗤嗤”的笑聲,很快,他們便低頭改了起來的情景。學生通過朗讀,能運用聽覺器官來檢查、修改作文,對初學寫作的孩子來說至少能解決語句不通順的問題。自改作文,不僅是把作文寫好,更重要的是通過不斷地修改,逐步摸索到以文傳情的規(guī)律,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修改后可以讓學生試著為自己的作文實事求是地寫個評語,打個分數(shù)。每一篇作文,都是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作,都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對于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當然會珍視自己的勞動成果。在學生評改自己作文的過程中,自我教育的愿望會逐漸發(fā)展演變成為每個學生的精神需要。
二、懂得互評互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參與對自己、對同伴習作的評價。蘇軾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其他同學從不同的角度看作文,更能發(fā)現(xiàn)作文的優(yōu)缺點。自我修改后可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平等、民主、自由的互評互學氛圍,讓每個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學生批改別人的作文,實際上已經(jīng)進入一個角色的轉(zhuǎn)換,從作文者變成了評論者,這就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批評意識和責任意識,所以往往能竭盡全力,反復推敲,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
三、學會推銷自己
“給自己的作文找讀者”也是互評互學的一個重要渠道。學生可以主動給作文尋求讀者,將自己的作文“推銷”給本班同學,甚至可以由本班級擴大到整個年級,讓讀者留下評語。這樣一來,作文的寫作與評改就更富有挑戰(zhàn)性了!在交互式的互評互學活動中,每個學生既是自己作文的作者,又是其他同學作文的讀者和評論者,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評價水平會有很大進步。所寫評語也會異彩紛呈,富有詩意,不管文章寫得如何,評語寫得準不準,這其中都飽含了同學之情,體現(xiàn)了生命間的互相關注,這就使得“互評”活動有了更深一層的交流,學生在互評中獲得了某種程度的滿足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會變得勇往直前,更加積極努力。
作文教學要讓學生火起來,方法很多,但讓學生成為評價活動的主體,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實實在在的討論和評判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發(fā)現(xiàn)價值,認識自己,也許對學生成長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好處。
每一個學生都是有獨特個性的鮮活生命,給學生一方快樂作文和快樂評價作文的天地,把寫作實踐與作文評價當作是生命情感真摯的交匯,發(fā)揮學生個性互補的優(yōu)勢,引導他們彼此啟發(fā),相互傾聽,在思考中評價,在評價中思考,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完成對自我的超越,愉快而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寫作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趙靜.應用寫作教學如何讓學生動起來[J].新課程研究旬刊,2009(6):98-99.
[2]孫雪梅,高山.讓學生在寫作中心動起來:對作文教學的一點思考[J].應用寫作,2001(1).
[3]李素霞.對中學寫作教學的一點思考[J].學周刊,2017(1):143-144.
[4]王正貴.淺談如何讓小學生的作文生動起來[J].教師,2016(18):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