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梅
摘 要:互動教學理論提倡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強調通過使用目的語的互動活動學習語言。課堂提問作為師生互動的手段,極大地影響著教學效率。研究從課堂提問的含義、功能、類型和影響提問的因素出發(fā),提出了教師應高度重視課堂提問,形成正確的提問觀念,最終通過有效課堂提問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從而提高英語閱讀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互動教學;課堂提問;英語閱讀;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互動教學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語言教學研究者提出的一種語言教學理論,是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fā)展形態(tài),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咏虒W遵循“做中學”的原則,強調通過使用目的語的互動活動來學習語言,從而不斷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課堂提問被認為是英語教師最常用的互動活動,它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率。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能夠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但是,目前英語閱讀課堂提問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提問的問題太膚淺,迎合學生口味,一味追求表面熱鬧而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的問題難度太大,導致學生回答困難而失去答題的積極性;提問的問題沒有提前準備,問題之間缺少連貫性和邏輯性,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閱讀文本,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怎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課堂提問,從而提高英語閱讀課效率呢?
一、課堂提問的定義
課堂提問一直受到語言教師和研究者的關注。在教學背景下,Cotton認為課堂提問是指通過設置教學線索或刺激,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并指導學生該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時,教師也利用設計課堂問題來準備和評估教學過程(柳露,2014)。Ur. (2000)認為教學背景下的提問應該被定義為以引出學習者口頭回答為目的的教師話語。Richards (1994)認為閱讀課的課堂提問是詢問讀者所學文章中的事實信息或詢問意見及觀點的句子。綜上,英語閱讀課堂提問是指教師通過言語表達提問學生文本中的事實信息或對文本的意見或觀點,以期學生給出口頭回應。
二、進行課堂提問的原因
好的、有效的課堂提問能發(fā)揮很多功能。Richards & Lockhart 提出課堂提問具有六大功能:一是通過提問使學生對某一話題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從而主動學習;二是吸引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在某個問題、任務或學習內容上;三是幫助教師了解和熟悉學生;四是幫助教師進行課堂導入,通過問題的鋪墊引出教學內容;五是教師通過提問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六是可以使學生增長自信,積極投入課堂活動。加里·D·鮑里奇在其著作《有效教學方法》中概括了課堂提問的目的。他認為教師提問有時是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有時是為了發(fā)現問題或檢測學生的已知信息,有時是為了回憶學過的具體信息,有時是為了管理課堂,有時是為了激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等。學者張強提出課堂提問能為學生提供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和思維模式,引起學生好奇心,引導學生思考;用于教學活動的銜接和組織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不同的問題,使全體學生參與課堂。
三、課堂提問的類型
基于問題的內容,Barns把他在中學課堂上觀察到的問題分成了四類。第一類是事實性問題,由what來提問,檢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情況以及他們的語言能力。第二類是推理性問題,由why或how提問。學生需要熟讀文章,做出合理的推理分析,輸出可理解性的語言。第三類是開放性問題,是對所學文章的延伸,在文章中找不到答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第四類是社交性的問題,即教師給學生下達的指令性問題,直接影響學生課堂行為,幫助教師更好地管理課堂。
基于Bloom的認知能力分類模型,學者楊莉芳把課堂提問分為知識型、理解型、應用型、分析型、綜合型和評價型。知識型問題通常比較簡單,在學習新知識前提問學生的已知知識和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理解型問題需要學生熟讀文章,訓練學生抓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應用型問題考查學生在其他情景中運用新學習的核心知識或方法的能力;分析性問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深層解讀。
學生需要在對文本完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對比分析,重新組織語言。綜合型問題要求學生針對文本中出現的情景或發(fā)生的事件結合自己的經歷發(fā)表觀點,考查學生對文本更深層的理解。評價性問題是要求學生對文本中人物性格或行為、寫作技巧或者作者觀點進行評價。有研究表明,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多提問認知能力層級較低的問題,使學生認知得不到挑戰(zhàn)而降低學習興趣。
四、影響課堂提問的因素
教師往往會在課堂的不同階段為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使用不同類型的問題。從客觀因素來看,《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確定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其中提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也會把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從而通過課堂活動如提問等來實現目標;教師選用的教學材料會影響課堂提問。精讀教材和泛讀教材、記敘文和議論文、環(huán)境保護的話題和科技發(fā)展的話題,都需要教師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進行課堂提問;學生的語言知識能力、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的差異需要教師設計不同的問題,保證全體學生的參與;有限的課時也促使教師需要對課堂提問的數量、形式和反饋等有很好的把握。有研究表明,就課堂上應占主導的問題類型而言,教師的信念和教學實踐是有很大差距的,教師往往會迫于時間壓力擔心無法完成教學任務而改變之前的教學計劃,從而不能實現計劃中的教學效果。
從主觀因素來看,教師的語言水平會影響課堂提問。作為課堂上唯一的英語口語流利者,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是符合邏輯的、可理解的,沒有錯誤而且要意義清晰。課堂上師生互動及突發(fā)狀況等都可能使教師不能嚴格按照課前準備的教學計劃進行,即興的提問和回答需要教師很高的語言能力。教師的問題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提問。只有明確課堂提問的目的、類型、功能和策略才能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為完成某個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問題類型,把握好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進行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效率。教師的學生觀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教師對學生的基本看法支配著教育行為,決定著教學方式,進而決定教師的課堂提問。教師是把學生看作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還是積極的學習的主人,會影響教師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endprint
五、改善英語閱讀課堂提問的措施
要改善英語教師閱讀課堂提問,首先要不斷提高語言水平,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能力是每個教師的追求,更是年輕教師的迫切需求。英語教師通過心理學、語言學和二語習得等方面的培訓可以得到很多改善教學的指導,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也能得到一定的啟發(fā)。年輕教師可以多觀摩經驗豐富的教師的真實閱讀課堂,對比反思自己的課堂,撰寫反思日記,逐漸地豐富自身對英語閱讀教學的認識,對有效課堂提問的認識,這些認識會指導未來的課堂教學。
有效的提問能激勵學生學習,促進學生參與,還能給教師和學生有價值的反饋。只有掌握了課堂提問的策略,才能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提高英語閱讀課堂效率。一般來說,教師的課堂提問包括四個階段:準備階段、提問階段、學生回答階段和教師反饋階段。這四個階段對應著課堂提問的四種策略。
首先是問題準備策略。準備問題時要考慮提問的目的是什么,因為提問的目的會影響問題類型、難度和提問策略的選擇,是課堂有效提問的前提。斟酌提問的語言,表達清晰明了,沒有歧義,使學生都能理解。預想學生回答問題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如應該問什么類型的問題,學生可能怎么回答,學生回答錯誤怎么反饋或學生拒絕回答怎么辦,等等。對缺少課堂提問經驗的年輕教師來說把要提問的問題寫下來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其次是問題設計策略,即教師在提問階段為選擇恰當的問題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由于英語閱讀課作為語言課的特性,教師需要簡單清晰地表述問題,使用學生熟悉的詞匯,根據班級學生語言水平確定問題的語言和復雜程度。閱讀教學的目的還有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多提問啟發(fā)思維的問題是有效閱讀課堂的關鍵。提問對學生的能力和認知有挑戰(zhàn)的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提問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
再者是控制策略,即用來調整提問方式的技巧。課堂提問應該按照由簡單到困難,由知識性問題到開放性問題,由低認知問題到高認知問題的順序,體現問題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隨機提問使學生都要有機會參與課堂互動。提問后要有等待時間,讓學生思考組織語言,以給出正確完整的答案。提問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感覺老師在跟自己說話,集中精力參與課堂互動。改變提問方式、點名順序和問題類型能減少課堂可預測性,使學生有焦慮感,從而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最后是評價策略,即在學生回答后教師給予恰當的評價,這是有效課堂提問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表揚是主要的評價方式。學生回答正確時要表揚,回答錯誤時也應該努力去發(fā)現答案中好的部分,給予肯定。多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問答,學生答案不對或不完整時,教師要鼓勵他們并給予提示。除教師口頭鼓勵或獎勵外,張偉平(2016)提出“加分制”教學法,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改變單一的測評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極大地影響著教學效果。課堂提問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教師管理課堂并反饋課堂效果。教師應高度重視課堂提問,以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為指導,鉆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不斷提高自身語言能力,學習課堂提問的理論知識,形成正確的提問觀念。最后,教師需要做到通過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和信心,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互動,從而提高英語閱讀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Richards,Jack C.& Charles Lockhart.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英)厄爾.語言教學課程:時間與理論[M].吳一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柳 露.英語課堂中教師關于課堂提問的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4]楊莉芳.閱讀課堂提問的認知特征與思辨能力培養(yǎng)[J].中國外語,2015(2):68-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