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莉
摘 要:“閱讀鏈接”作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的部分課文后面有所設置,是課文的拓展與延伸,為學生提供了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根據(jù)教學現(xiàn)狀,對課后“閱讀鏈接”進行整理、分析,認為應充分重視利用“閱讀鏈接”的教學價值,在課前利用“鏈接”醞釀情緒提高學生的閱讀期待;
關鍵詞:課程資源;閱讀鏈接;閱讀空間
現(xiàn)狀: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該如何有效使用,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呢?筆者就此對周邊的教師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顯示:這一板塊一直處于雞肋一樣的地位,“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有的教師雖然心中有這一板塊的內容,但是對其不重視,就是讓學生自己隨便讀讀,忘記了就丟棄在一旁。甚至有的老師都不記得有這樣一個欄目。也有很多教師認為,“閱讀鏈接”作為課文的組成部分,的確應該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但往往無處下手,從而導致對“閱讀鏈接”使用過于隨意,主要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1.未解其意
教材編寫者之所以設置“閱讀鏈接”這一板塊,一定有其特定的意圖,然而我們的老師卻無視“閱讀鏈接”的存在,有的老師只是將“閱讀鏈接”作為一個單純的知識點進行教學;有的教師“隨意化”,就是隨便讓學生讀讀,也不管學生愛讀不讀;有的教師“課外化”,只是布置學生課外去了解;有的教師“朗讀化”,在上完課后隨意地讓學生“一讀而過”。
2.不合時宜
“閱讀鏈接”并不單單是一種課外資料,還是課文學習的組成部分。教師在處理教材的時候,要分析理解“閱讀鏈接”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教師對“閱讀鏈接”的文本特點和它的教學價值的挖掘都很不夠,沒有找到合適的與課文教學相結合的契機,所以就形成了“教學斷層”。
課中:一石激起千層浪
——適時補充,提升學生的閱讀感悟
1.豐富文本,語言表達常訓練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的課后安排了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和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兩個片段,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初識魯迅”。在課堂上,學習交流中孩子們已經(jīng)了解到魯迅先生是個豁達樂觀、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我讓學生閱讀了鏈接中的兩個片段,并談談感受。讓更多的學生通過這兩個片段明白了為什么魯迅先生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那就是先生的人格魅力。繼而我就引導孩子們如果想了解更加全面的魯迅先生那就在他的作品中去找尋答案吧。于是課后各學習小組紛紛收集、閱讀先生的散文、小說等,班里掀起了“讀魯迅”的熱潮。
2.比較鑒賞,寫作特色緊把握
描寫同一個事物或同一件事情,不同作家會采取不同的表達方法。它們各有什么特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對學生的習作有什么啟發(fā)?比如,前文提到的,同樣是寫貓,由于作者的生活和經(jīng)歷不同,寫作目的相似,但寫作背景不同,那么他們表達的方法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通過同一題材的對比閱讀,引導學生關注作家的不同表達方法,并得到一些啟示,也是一部分“閱讀鏈接”的編排意圖。
《威尼斯的小艇》這一課后面鏈接了散文《威尼斯之夜》,從夜空的清澈明凈和夜晚的清新恬靜兩個方面寫了威尼斯美麗的夜晚。兩篇小文,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同一個城市的面貌,落筆點各有側重,寫法上各有特點,形成互補。學生讀了這兩篇文章,可以體會到,不論是寫一個地方還是寫一個人、一件事,一定要抓住它最有特點、給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不能大而求全、面面俱到。
課后:巧趁東風放紙鳶
——余意未盡,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一個欄目雖小,但是它蘊含的內涵并不小。在看似普通形式中,我們是否可以窺見它隱性的意圖。在《初識魯迅》單元,都是關于回憶魯迅先生的。與選文相呼應的是本單元的課后選學課文《軍神》,采用的也正是側面描寫的方法表現(xiàn)人物,這是小學階段唯一全文采用側面描寫的文章,兩者的吻合絕對不是偶然的。篇幅較長,正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這一要求的接觸性練習,側面描寫正是“對課文的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種訓練。在方法上,滲透了“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
“在一粒沙里看到一個世界?!遍喿x鏈接雖然只是材料中的一個小欄目,但是每個教師如果能夠把握每個“閱讀鏈接”的內容和方法的要點,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就會有一個更為寬泛的領域。當然廣義的閱讀鏈接不止這些,文后的鏈接只是給我們一種意識、一種啟示。在教學中我們要有閱讀鏈接的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給孩子們提供更為寬廣的閱讀空間,創(chuàng)造大語文課堂,引領學生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田靜.料盡其用,“袋”超所值[J].小學教學研究,2011(16):21-22.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