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成
摘要:近年來,農村中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問題得到了業(yè)內的廣泛關注,研究其相關課題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造成農村中學語文學困生的多方面成因,并結合相關實踐經驗,分別從擺正心態(tài)、轉換角色以及培養(yǎng)興趣等多個角度與方面,提出了學困生的轉化策略,闡述了個人對此的幾點看法與認識,望有助于相關工作的實踐。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學困生;原因;轉化
作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方面,對學困生的轉化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該項課題的研究,將會更好地提升對中學語文學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與掌控力度,從而通過合理化的措施與途徑,進一步優(yōu)化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最終整體效果。
一、造成農村中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
1、教師的觀念和思想認識偏差,教學目標不明確。不少農村教師對新課標的認識不夠全面。教學中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語文教學過程中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技巧的講解,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性,“一支粉筆打天下”,甚至圍繞“應題”講題型,嘔心瀝血包講包說,以講取代了一切,完全顛倒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更談不上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或是放任自由。如在上作文課時,老師上課三部曲:
(1)講要求:開頭結尾新,中間要照應,選材要圍繞中心,語言要流暢等。
(2)布置作文題目。
(3)讓學生動手寫。老師既無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更無系統(tǒng)科學實際的指導,缺少寫作過程的循序性,認為作文是學生寫出來的,殊不知學生在寫作中教師引導和及時的指點是非常重要的,可教師忽視了這關鍵環(huán)節(jié),這必然造成了部分人成為學習的困難生。
2、上課方法簡單,訓練形式呆板。農村中學部分教師的課在方法上有落后的一面,一方面由于可用資源的缺乏因素,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是教師創(chuàng)造精神不夠或者創(chuàng)新精神持之以恒不夠,怕煩,僅看教材和教參進行單調呆板的教學,就文論文,限制了學生視野和想象的空間。取而代之的是講重點,強調重點,反復練重點,導致學生興趣與信心的下跌或喪失。
3、教學過程無整體觀,缺少科學性。有些教師遺忘教材知識點的連貫性。初一就講議論文要素,講題型講答題要點,違背學習的規(guī)律,我行我素,教學無系統(tǒng),更無科學性,在領導的“考核”下急功近利,其結果是明升暗敗,造成部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跟不上而成為困難生。
4、學生自身語文水平和能力的差異因素。學生個體間在發(fā)展過程中客觀存在認知能力方面差異,如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等差異,這必然造成語文學習上的差異。如平時教師沒及時引導就有可能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無興趣,甚至有不良的抵觸情緒。上課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作業(yè)拖拉,任務不交,對語文學習形成無所謂的境地,再加上其他學科繁重的作業(yè)負擔,更加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成為語文學困生。
二、幫助家長和學生擺正心態(tài)
心理健康教育和語文學科教育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對于家長而言,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生活和所從事的職業(yè)中,列舉出因沒有學好語文而影響生活和工作的例子,讓他們體會到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從而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可根據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名人故事,從人格品質的塑造和形成方面,去引導要求學生。比如,學習了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后,要教育和引導學生不能因為貧窮或富貴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更不能因為外界的壓力和打擊而放棄對理想目標的追求,面對困難要有絕不退縮、永不言棄的精神和品質。其次,作為中學語文教師,要加強自身心理的修養(yǎng),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凈化自己的靈魂,優(yōu)化自己的品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影響家長和學生,讓家長和學生都能從我們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所在。幫助他們擺正對待語文學習的心態(tài),樹立學習語文的決心和信心。
三、轉換角色,由傳播者變?yōu)橐龑д?、促進者
由于農村初中專業(yè)教師長期處于信息相對閉塞地區(qū),教學任務繁重,學習機會少,教師改專業(yè)從教或從小學轉崗而上初中現(xiàn)象較為普遍,不少教師雖然教學的熱情很高,但廣大教師在努力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等改革理論不夠,因此我們農村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到準確把握、靈活運用,要采取多種形式廣泛交流,不斷提升教材和課堂教學的運作策略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質,轉變觀念和角色,要從課堂的主宰者轉變?yōu)榻M織者、合作者。同時要敢于面對現(xiàn)實,由于新教材的知識面廣,課程的基本理念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知識時,學生課堂上會提出問題,教師有時難以立即能解答,這會影響到教師的“權威”,但這時教師要敢于主動承認不懂,回去查資料后回答,或者發(fā)動其他同學共同查資料、共同研究。不能因為自己“難堪”而訓斥學生,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采用開放性閱讀模式,培養(yǎng)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準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薄皯匾曊Z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教學應減少繁瑣的分析,反對講深講透,反對閱讀過程繁瑣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困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處理閱讀信息的能力。閱讀教學中對學困生提倡品味、體驗,重在情感熏陶、個性發(fā)展、語感的培養(yǎng)。
人都有獲取信息了解世界的欲望。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參加一些小組學習,特別是困難生,有意識的把他們編入特殊的組中,在同學的啟發(fā)和幫助下,放開膽量去表達,表現(xiàn)出他們的自尊。其次多看一些作品,讓困難生挑選自己有興趣的作品閱讀并提出要求,培養(yǎng)閱讀的感情和興趣,引發(fā)他們表達的欲望,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開放閱讀教學的時空,應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博物館、報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課程資源。如《中國石拱橋》一課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橋的介紹和圖片資料;《春天》一課,可以帶學生走進大自然,尋找春天的足跡;《放風箏》可以帶學生去開展放風箏的實踐活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農村中學語文學困生轉化問題的研究分析,對于其良好實踐效果的取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今后的學困生轉化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其關鍵環(huán)節(jié)與重點要素的重視程度,并注重其具體實施措施與方法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南曉霞.語文學習中后進生的轉化策略[J].文學教育,2016(10):60-62.
[2] 王靜.農村小學“體育學困生”轉化策略探究[J].新課程,2017(01):115-116.
[3] 唐珉.小學數(shù)學后進生現(xiàn)象的成因及其轉化策略[J].考試周刊,2016(09):88-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