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懷平
摘 要: 中職語文作為教育的基礎學科其作用和價值是不容忽視的,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中職語文教學的核心,同時閱讀教學與中職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創(chuàng)新思維及審美能力和語言能力提高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重點探討中職語文閱讀現(xiàn)存問題,并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 閱讀教學 中職語文 現(xiàn)存問題 完善措施
一、中職語文閱讀的重要作用
1.中職語文閱讀為以后的就業(yè)打下基礎。
中職學生歷經(jīng)三年學習后,大部分都要走上工作崗位或進入高職院校繼續(xù)學習?,F(xiàn)今社會需要的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每一個就業(yè)者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在工作崗位中不斷地以自我學習的方式更新觀念和專業(yè)知識,只有不斷地掌握新知識,才能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不斷學習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閱讀,沒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就很難開展學習,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學習需要交流,閱讀正好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因為閱讀在使學生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完善人格的同時,也在不斷鍛造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有效的工具。忽視閱讀,必然導致能力的缺陷,從而制約其進一步發(fā)展。
2.中職語文閱讀可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養(yǎng)。
由于近年來積極擴招,中職學校生源素質(zhì)隨著下降,基本上處于無門檻的狀態(tài),對學生來說,提高語文素養(yǎng)要比單獨掌握語文知識更重要。中職學生由于學業(yè)上的挫折,大都存在自尊心強、有自卑心理、叛逆、缺乏自控力、自私、耐挫力差等問題,閱讀教學可以讓他們重拾自信,在古人身上看到樂觀曠達的人文情懷、懷才不遇的悲哀、感恩父母的真情、夫死國亡的落寞等,在閱讀中體味名人大師們的百味人生,體味人間真摯的情感。所以,提高中職生的閱讀能力,可以讓學生從原本枯燥單調(diào)的生活中尋找到人生的樂趣,在閱讀中體悟人生、有感社會,在人格上不斷完善,逐漸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總之,中職閱讀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視的,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聽、說、寫等方面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語文閱讀教學是中職學生在學校階段應該也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是其今后在工作崗位中的工作能力的體現(xiàn),語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語文閱讀教學,為學生的就業(yè)和繼續(x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目前中職語文閱讀存在的一些問題
1.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學習方法不佳。
中職學生在認知能力上明顯無法達到高中階段學生應有的水平,讀課文時常常錯字百出,即便是課文未標出的生字詞也多有不認識的情況,書寫提筆忘字,白字現(xiàn)象較嚴重。理解分析能力甚至不及初中二年級較好程度的學生,如分析課文主旨時,不思考、不動腦,就等著老師的步步提示。在鑒賞評價方面,更是不能將對文章的初步分析上升文章主旨、內(nèi)涵、藝術構思等評價上。
根據(jù)多年教學經(jīng)驗來看,只有不到兩成的學生會預習學習內(nèi)容,不到一半的學生會在教師不強調(diào)的情況下主動記筆記、畫重點,課后主動復習的人數(shù)則少之又少,課上懶于動手、動腦,只是靠時間、等下課,這些不良學習習慣在中職生中非常普遍。原本學業(yè)基礎就差的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教學效果毫無疑問只能令人失望。一些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表現(xiàn)較為被動,教師讓自讀課文,學生根本不專心致志地讀課文,借機閑聊或偷看閑書或胡思亂想。教師引導學生欣賞評價課文時,學生要么信口開河,要么一言不發(fā),閱讀課上很少有自主探究、多重對話的現(xiàn)象。
2.中職語文教材與學生的需要存有一定的差距。
中職語文教材的選文與現(xiàn)代社會和生活距離太遠。教材所有選文中古代作品是23篇,外國文學作品6篇,其余現(xiàn)代文絕大多數(shù)是80年代前的作品。這些作品雖都為經(jīng)典之作,也是當時時代特色的代表佳作,但學生閱讀時會有很大的時代距離感,與中職生網(wǎng)絡化的現(xiàn)代生活毫無關系可言,即便寫得再好,也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當然這也與中職生學習靠興趣,不愿下功夫分析。
文言文篇幅過長、難度過高,實用價值不大。文言文選讀部分雖然在編寫說明中注明是培養(yǎng)學生的“淺顯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但有部分篇目對于大部分中職生來說仍然篇幅過長、難度過高、實際用途不大,即便教師因為教學目標的要求勉強將這些文章的內(nèi)容灌輸給學生,教學效果也不好,甚至讓學生對文言文的排斥心理更加強烈。如《赤壁之戰(zhàn)》、《鴻門宴》、《諫太宗十思疏》等晦澀難懂、對文言文基礎要求較高的文章,基本所有學生都采取放棄的態(tài)度,本就難度偏高的文言文成了老師和學生的“攔路虎”,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更談不上實現(xiàn)提高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的教學目標了。
三、提高中職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
1.根據(jù)學生興趣找到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
中職語文課教學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根據(jù)學生愛好安排教學活動,結合本學科教學特點,多開展一些與學科有關的趣味競賽、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找到新的學習動力源,進而不斷產(chǎn)生新的學習動機,從而形成對語文價值的新認識,積極學習應用語文的技能。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激發(fā)學生愛讀書的興趣。如以教師為主體的“誘讀”法,即由教師在課前為學生介紹與課文知識有某些關聯(lián)的名著、佳作、課外知識等,誘發(fā)學生讀書的欲望。
2.中職語文閱讀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
好的導語設計是優(yōu)質(zhì)課堂成功的一半。一些中職生學習習慣差,升學壓力小,興趣成了他們認真完成學業(yè)最重要的支撐點,而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在閱讀的各環(huán)節(jié)中巧設情境,讓學生在不自覺間隨著教師的引導開始閱讀,走入文本。例如在講《我的母親》一課時,課前先播放學生較為熟悉的歌曲《時間都去哪了》,這首歌與學生所處時代接近利于學生接受文本主題,再由教師深情導入:“母愛的偉大眾所周知,那你的母親又是怎樣一個人呢?與文中老舍先生的母親有沒有共同之處?”讓學生先放下文本討論自己的母親,會使部分學生放下不想學或?qū)W不會的念頭,跟上課堂節(jié)奏,自覺閱讀文本,對活躍課堂氣氛較有好處。endprint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中職生來說,由于語文基礎差,分析能力有限,閱讀過程中只要是故事性略微不強,或有些難懂的文章都會成為他們不想繼續(xù)堅持的絆腳石,這時就需要教師將生活這位最好的老師請出來,只要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就能迎刃而解。
3.從中職學生的內(nèi)因出發(fā)找到厭學的關鍵。
學生不樂于閱讀,或者說不樂于與老師、作品或作者交流、對話,因為他的內(nèi)心是自卑的,不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任何人,甚至連他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也不愿意觸碰,他唯一選擇的方式就是放棄,用這種不學習的方式掩飾自卑。要想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袒露心聲,主動與文本、教師、作者交流,就要先讓學生放下思想包袱,培養(yǎng)他的自信心,讓他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文本的魅力為學生啟發(fā)人生的意義,課下利用交流談心的機會走進學生的心靈,向?qū)W生敞開心扉,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影響他們。
自信心是激勵學生不斷向前奮進的原動力。中職學生往往在學習上存在很大的心理障礙,總認為努力與否都這樣了,大都有較強的厭學情緒。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必然會導致學生對學業(yè)的努力程度不夠,原來就不喜歡語文課的更是可學可不學,想要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認真閱讀,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就更有難度。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是激發(fā)他們學習動機與興趣的關鍵。如可利用課文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契機,對學生進行適當提點,但一定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因為聽慣了訓話的中職生對于說教是極其反感和排斥的。
總之,閱讀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會使閱讀問題生活化,同時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好方法。當然,這要根據(jù)文本的內(nèi)容和專業(yè)特色確定具體問題。巧設問題,與學生共同探究問題答案,讓學生在思考中感受閱讀的魅力。如講授劉征先生的《過萬重山漫想》第二部分時,教師設問:“大家知道中國都有哪些是世界第一嗎?”學生自由回答后,進一步提問:“你自己又在哪些方面能做第一呢?想做第一有哪些必要條件呢?”“文中究竟是誰第一個穿越三峽?他又具備了哪些條件呢?”學生自然會到文中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實現(xiàn)閱讀教學層層深入的教學目標。當然,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是主要的引導者,同時需要學生的主體參與,從而師生共同挖掘文本內(nèi)涵,體味文本主旨。
參考文獻:
[1]周永俐.中學語文閱讀核心能力內(nèi)涵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2015(11).
[2]李哲峰.采用受制于具體文情的教學手段[J].語文教學通訊,2016(9).
[3]應金萍.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職業(yè)道德個機制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