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摘要:微課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使得學生可以兼顧知識上的學習,更是增大了學生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這種教學方法對于人格形成期的學生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念來說是一個方便且重要的輔助工具,所以說,利用微課在中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教學已經(jīng)成了一個必然趨勢。
關鍵詞:微課;初中語文;短?。怀砷L;豐富
微課的出現(xiàn),打破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這一形式在學校一經(jīng)宣傳,迅速成為校園的時尚,受到老師們的熱烈歡迎。在網(wǎng)絡時代,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當前的博客、微博等一樣,微課也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
一、微課的內(nèi)涵
微課,又叫微型視頻課程,它的主要載體是視頻,微課制作者通過視頻錄制的方式將教師在課堂上對某個知識點的精彩講解和師生的積極互動錄制成視頻,視頻一般在十分鐘左右,視頻過長的話學生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這上面,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加上智能裝備的普及,這種學習方法越來越受到更多學生的歡迎。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它指的是教師在課上課下以某一知識點進行的單一教學任務。它雖然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的課件、教學設計方法等教學資源有所區(qū)別,但它在本質(zhì)上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一種繼承和發(fā)揚。
二、微課的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nèi)容。根據(jù)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的40或45分鐘的一節(jié)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nèi)容較少。微課相對于較寬泛的傳統(tǒng)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nèi)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于傳統(tǒng)一節(jié)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nèi)容,“微課”的內(nèi)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小。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cè)萘恳话阍趲资鬃笥?,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wǎng)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xiàn)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于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微課反饋及時。由于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tài)的聽課、評課活動,“現(xiàn)炒現(xiàn)賣”,具有即時性。由于是課前的組內(nèi)“預演”,人人參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tài)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5、資源使用方便。“微課”選取的教學內(nèi)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tǒng)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qū)W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后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jié)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huán)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征。廣大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于實現(xiàn)“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并實現(xiàn)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高學生學業(yè)水平。
三、微課的作用
1、改變研究形式,促進教師成長。傳統(tǒng)專業(yè)研究涉及背景、意義、理論依據(jù)等,雖面面俱到,理論宏大,頗具深度。但并非人人可以勝任,而微課程則從身邊實實在在的小問題、小現(xiàn)象出發(fā),通過親身的層層剖析和研究,最終解決了這一現(xiàn)實問題,再以喜歡的方式將這一微研究過程制作呈現(xiàn)出來。由于理論和技術的起點都很低,所以人人都可參與并將研究成果做成微課程,教師在這整個過程中不知不覺也就得到的成長。
2、豐富教學方式,激活課堂內(nèi)容。微課程毫無疑問的為師生的教學提供了一種新鮮的方式和過程,在對新鮮事物具有普遍好奇的受眾心理的影響下也勢必會激發(fā)大家在課堂上的激情和潛力;
3、適時增補信息,完善教學空缺。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因著教學目標的引導或是規(guī)定的課堂時間的限制,我們的課堂信息量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在微課程投入教學后,它可以很好地補充這個傳統(tǒng)教學的漏洞,老師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課堂及時的補充需要但卻為能及時普及給大家的信息,從而完善了老師課堂遺漏的或是有待詳細闡發(fā)的知識點,進而為我們教學知識的完善和系統(tǒng)性做出了很好地貢獻。
四、微課的運用
1、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對知識的綜合分析、理解感悟能力不強,所以文本中出現(xiàn)的重點、難點不好掌握。這時教師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來嘗試突破,其中利用微課進行教學,也不失為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往往會進行預設,尤其對于課文主旨理解,人物形象分析,重要句子賞析,意向選擇和環(huán)境描寫的適切性等,尤其會引起重視,但如果缺少恰當?shù)姆椒?,亦會存在課堂沉默,教師報報答案,或自己問自己回答的現(xiàn)象,這當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高。而微課及時介入,以其形象生動的特點,短小精悍的視頻,圖文并茂的穿插,無疑成為打破課堂沉悶消極的一種積極有效手段。
魯迅作品內(nèi)涵深邃,初中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開篇這樣寫道:“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地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另在回憶故鄉(xiāng)時這樣寫道:“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鋼叉??”endprint
眼前故鄉(xiāng)的荒涼蕭索與記憶中故鄉(xiāng)的神異美麗,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學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意義上,總會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魯迅童年少年時代的家鄉(xiāng)是美的,而時隔二十多年后的家鄉(xiāng)是荒涼蕭索的,這表明了農(nóng)民的貧困和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產(chǎn)。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那么二十年前的“故鄉(xiāng)”究竟是怎么樣的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如果學生討論不出所以然來,教師可以展示那時“故鄉(xiāng)”的微視頻。視頻主要元素為:漫畫杰作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局圖”,中日甲午戰(zhàn)爭引發(fā)的系列后果,辛亥革命后的農(nóng)村景象。主要作用是向?qū)W生展示中國在十九世紀末的一個整體畫面。從畫面中學生不難感受到其實那時的中國廣大農(nóng)村不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的故鄉(xiāng)自然也是破敗荒涼的。
這時教師就及時提出:魯迅為什么要把小時候的故鄉(xiāng)寫得如此美麗呢?漸漸地學生會觸及到環(huán)境描寫的本質(zhì),
其一:暗示時代特征,作者希望能有不同以往的“新的生活”。
其二:創(chuàng)設明朗愉快的氣氛,烘托少年閏土的英俊活潑的人物形象。
亦不難得出開始一段的環(huán)境描寫是為了渲染沉郁的氣氛,襯托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進而師生可以水到渠成得出: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落后封閉的農(nóng)村面貌,為小說情節(jié)的展開創(chuàng)造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同時也向我們展示辛亥革命十余年后中國的農(nóng)村依然如故的社會現(xiàn)實,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沒有得到絲毫改善,這也就揭示了閏土悲慘命運的必然性這一主題。
所以面對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重難點,需要我們教師及時挖掘課文中的主要教學點,關注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找出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充分利用微課這一平臺,積極開展師生互動的問題探究,這樣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創(chuàng)設情境,師生并行。教材課文內(nèi)容歷經(jīng)專家們的多次篩選,無疑是覆蓋范圍廣,內(nèi)涵豐富的,但由于教材的設計與學生的生活閱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空距離,導致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方面存在諸多疑難。微課以它特有的靈活性和形象性,彌補了教材設計的缺陷,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促進了教學形式的多彩、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利用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進而理解課文內(nèi)容。生活在江南一帶的人們很難得看到大雪,尤其是像《沁園春?雪》中所描述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一望無際,惟余莽莽的場景。教師先布置好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尋找相關場景的圖片或視頻,組內(nèi)先作小展示,選出最富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作品做成小微課,再配上學生的朗誦音頻,這樣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不僅體會到了白雪皚皚的壯闊美景,而且在尋找素材與制作微課的過程中,充分領悟了毛澤東主席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滿腔豪情的氣勢。課堂也在無形中拓展開來,靈動起來。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遇到一些說明性較強的課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之類學生不了解、不熟悉的一些人、事、景。這時用微課來介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
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學生對“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以及“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龍在一起,作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等不是很了解,有些像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時教師先讓學生繪出趙州橋的圖畫,然后利用微課對一些圖片進行糾錯和聯(lián)展,可能會更直觀地體現(xiàn)出趙州橋的特點,這樣學生印象會更深刻,從而能進一步理解說文明語言準確、嚴謹?shù)奶攸c。
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要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設計特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但是很多學生都沒有去過蘇州園林,無法明白園林的布置及其述特征。如果播放園林的介紹片,則時間過長,因而滿足不了教學的要求。這時如果教師適當擷取一些照片,制作成一個十分鐘以內(nèi)的《蘇州園林》的微課,就可以生動地向?qū)W生展示出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角落門窗的設計等,與視頻圖畫相搭配,同步插入教師解說詞,解說詞運用文中的語句,溶畫文于一體。如果時間允許,當然這一過程完全可以讓學生來參與創(chuàng)作。
學生一邊欣賞各式各樣的園林圖畫視頻,一邊從文中尋找相關場景,研究它們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由于強化了對園林景色的實體感受,又經(jīng)過分析、解說等過程,學生很容易體會到蘇州園林畫意美的特點,領略了設計者及工匠們的智慧和我國園林藝術的高超。
3、循環(huán)研究,深入領悟。無限重復循環(huán)播放是微課視頻在線學習的優(yōu)勢之一。這一點,正好關注了學情的差異,滿足了不少接受能力不強的學生的需求。按照一般教學理論,大多數(shù)學生都無法在教師的一次講解中完全掌握新知。舉例說,我們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而不得不快速播放幻燈片,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同學來說尚且疲倦,這時如果學生沒有提出,教師也沒有覺察,不會的知識就會存積于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形成斷層。這對于中下等的學生就更難接受,而且這部分學生由于筆記不全,又得不到課后補習,長久以往,成績就會越來越低,慢慢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針對學生學習難點制作成的微課視頻,可以讓學生在無數(shù)次的反復學習中,慢慢地接受新的知識點和學習難點。這不僅是幫助學生解決一個學習中的問題,更是為學生獲得了學習中的自信,為暫時落后的學生提供了補齊、超越的具體途徑。
如“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學生學習時總感到很難,如果利用信息技術制成較為系統(tǒng)的微課,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反復感悟,可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這一重難點,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4、溫故知新,復習鞏固。在課堂學習之后再進行微課復習,能更有效地鞏固、消化、吸收課堂知識,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在語文課文學習之后,學生認為自己的某個知識點理解、掌握得不夠透徹,可以再看一看同一篇課文、不同老師講解的微課。這時一個教研組、備課組團隊的合作非常有必要。不同教師的設計理念、教學方法、文本呈現(xiàn)、圖像資料或影音視頻的選擇各不相同,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郭閩紅. 微時代,大課堂——關于微課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思路與評價[A].《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管理科學與經(jīng)營決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2016:2.
[2] 溫文彩. 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A].《教育科學》組委會.2016年4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教育科學》組委會,2016:1.
[3] 戴清貴. 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6,07:173.
[4] 劉思國. 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對策[J]. 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01:195.
[5] 俞磊.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D].信陽師范學院,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