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麗
(江蘇省海門市常樂幼兒園)
摘 要:民間游戲具有鮮明的區(qū)域文化特色,是地區(qū)一筆寶貴的鄉(xiāng)土文化教育資源。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將張謇文化、民間游戲與幼兒教育這三者有效結合到了一起,這個創(chuàng)造性的結合過程,不僅使得幼兒對張謇這個歷史名人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而且其知行品德也得以有效熏陶。
關鍵詞:民間游戲;張謇文化;幼兒教育
民間游戲具有鮮明的區(qū)域文化特色,是該地區(qū)一筆寶貴的鄉(xiāng)土文化教育資源。也正因為如此,關于民間游戲繼承與發(fā)展的研究數不勝數,且存在愈演愈烈之勢。常樂是創(chuàng)業(yè)救國實業(yè)家——張謇的故鄉(xiāng),其人文資源豐富。我在教學實踐中就創(chuàng)造性地將張謇文化、民間游戲與幼兒教育這三者有效結合到了一起,以此為基礎,使幼兒不僅對張謇這個歷史名人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而且其知行品德也得以有效熏陶。以下即為我對教學實踐的一些粗淺見識與看法。
一、立足民間游戲,融入張謇文化教育
民間游戲形式繁多,數不勝數,其最基本的特點為簡單、易操作,環(huán)境的限制因素較小,且趣味性極為豐富,而這些都極為符合幼兒的實際認知需求。為此,將民間游戲融入幼兒教育中存在著切實可行性。考慮到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立足于民間游戲,積極添加一定的張謇文化。此舉的教育效果頗豐。
如,“剪刀、石頭、布”是幼兒普遍喜歡的一種游戲,在觀察到這一情況之后,我將其作為基礎適當進行了內容的升華,初步形成了“家鄉(xiāng)名人我介紹”的競賽小游戲?;居螒蛞?guī)則為:三個幼兒組成一個小組,三人隨機伸出手勢,其中,石頭>剪刀>布,手勢贏了的幼兒擁有一次機會說出自己所知道的關于張謇的一些事跡,說對的可得一分,依次類推,得分最多的幼兒即為該組的獲勝者。該游戲基于“剪刀 石頭 布”這一形式,因此,幼兒的參與熱情普遍高漲,并在你來我往的事跡補充中了解到了更多關于張謇的內容。如此,張謇之于幼兒不再是紀念館中那一個冷冰冰的人像,而是一個真實、生動且形象的人,很好地將張謇文化教育落到了實處。
二、民間游戲、張謇文化與幼兒教育三者結合的原則
1.必須立足民間游戲
幼兒年齡較小,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能力普遍較弱,因此教育工作者若是死板地將關于張謇的一些歷史事跡灌輸給幼兒,不僅不能促進學生對張謇其人其事的了解,甚至會出現(xiàn)適得其反的不良后果。
鑒于此,民間游戲、張謇文化與幼兒教育三者的結合必須立足于民間游戲,因為民間游戲往往內容、形式簡單,相較于一板一眼的知識灌輸更能帶給幼兒愉快的學習體驗,這時,幼兒往往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活動之中,并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到更多關于張謇的內容。立足于民間游戲,于趣味之處獲取良好的張謇文化教育效果才是三者有效結合的最終追求。
2.必須符合幼兒的認知習慣
受年齡因素的制約,幼兒的認知相較于成年人來講較為薄弱,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的一切教學實踐都必須保證其與幼兒實際認知習慣的高度統(tǒng)一性。這一點在民間游戲、張謇文化與幼兒教育三者結合的過程中同樣應當嚴格遵守,且不能以成年人成熟的視角貿然對待幼兒,以免因為超出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而導致最終的張謇文化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如張謇是實業(yè)救國的典型代表,其一生中關于實業(yè)、教育的重大舉措較多,但這并不意味著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教育時將所有關于張謇的事跡事無巨細、一股腦兒地直接拋給幼兒,這不僅會帶給幼兒沉重的理解、記憶負擔,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關于張謇文化學習興趣的調動與迸發(fā)。教育并不是越多越好,只有符合幼兒實際認知習慣的才是最合適、最恰當的,為此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當將張謇一生中的主要事跡以最簡潔的語言及形式循序漸進地傳授給幼兒,這樣才能在符合幼兒認知習慣的同時,確保獲得最佳的張謇文化教育效果。
總之,將民間游戲、張謇文化與幼兒教育三者有效結合起來存在著切實可行性,因為常樂當地就蘊含有豐富的張謇文化教育資源,但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實施三者結合的過程中必須立足于民間游戲,同時更要確保教育內容符合幼兒的實際認知習慣,這樣才能使得幼兒真正投入到由民間游戲所升華的張謇文化教育之中,也才能真正將區(qū)域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陳小琴.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實踐策略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2013(11).
[2]李文茹,丁雪.淺談民間游戲在幼兒活動中的新應用[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