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玲
摘要 早教機構應社會對早期教育日益發(fā)展的需求而生,早教機構教師擔負著指導家長改進育兒觀念,提高科學育兒水平的重任。而家長教育指導過程中存在“三方交互、雙重任務、教師職業(yè)定位不準,家長背景多元”等多重復雜性,遵循六點原則能推進早教教師對家長教育指導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 早教機構 早教教師 家長教育指導 實施原則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36
家長是0-3歲嬰幼兒最重要的教育者,家長的教育能力如何直接影響著嬰幼兒的發(fā)展?!?0后”、“90后”獨生子女一代成長為年輕父母及國家開放二孩的背景下,當前社會對優(yōu)質早期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針對0-3歲嬰幼兒的早期開發(fā)及親子教育的機構面臨蓬勃發(fā)展的契機,包括以集團連鎖模式為代表的早教中心、附屬在全日制幼兒園中雙休、假日親子園和親子班,以及社區(qū)中帶有福利性質的親子活動中心等,本文以“早教機構”統(tǒng)稱。其職能為:指導家長科學育兒,促進嬰幼兒的發(fā)展。其中,教師對家長的教育指導是工作重心,實施效果和整體服務質量成正比。
實施過程的多重復雜性影響了親子教育指導的有效性:互動因素,“親子教育過程是教師、家長、嬰幼兒三方交互的過程,具有多主體的特點”。任務因素,教師面臨在早教機構現(xiàn)場指導示范親子互動和指導日常家庭教育的雙重任務,需兼顧深度和廣度。人的因素,教師在互動中的職業(yè)定位不準,職業(yè)意識模糊;家長的個人因素(個人觀念、經驗、習慣、個性等)和家庭因素(家庭結構、家庭矛盾等)增加了問題解決的復雜性。
針對以上分析,早教機構中教師在對家長實施教育指導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以嬰幼兒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有效解決爭議的方法
本原則既是首要原則又是根本原則。由于家長普遍存在缺乏0-3歲嬰幼兒的教養(yǎng)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而導致的觀念偏差。如:早期教育等于提早教育;重視教學、輕視游戲;迷信各種測驗、輕視日常觀察;親職缺失,父母或一方甩手,僅由母親、祖輩甚至保姆帶養(yǎng);親子活動中參與意識薄弱,完全依賴教師;漠視嬰幼兒的內在需求、提出超出水平的要求;盲目追求智力開發(fā),忽視全面發(fā)展;盲目攀比,忽視個體差異等??茖W育兒,理念先行。教師在改變家長的認識誤區(qū)時,有時候會遭遇強大的阻力,如由價值觀不同所引發(fā)的爭議。在解決爭議時,教師不要以專業(yè)人士的權威居高臨下,而是要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發(fā)展”,努力和家長尋求共識——只有滿足嬰幼兒真實合理的內在需求,化解其成長中的危機,才能促進嬰幼兒的身心和諧發(fā)展。
2立足專業(yè)問題,不卷入家庭紛爭——找準教師的職業(yè)定位
早教機構教師要對自身專業(yè)人員的身份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有所為有所不為。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十分微妙和敏感。其中,婆媳沖突根深蒂固,鄒鑫等人的研究表明“爭奪權力與資源、觀念和行為差異,自己人和外人的區(qū)分是導致中國婆媳沖突最主要的原因”。早教機構教師在工作中常常無法回避這些問題。如,有位年輕的早教老師從一位媽媽口中得知,婆婆與她在教養(yǎng)孩子等生活各方面存在極大的矛盾,并為此爭吵。教師深表同情,常常為這位家長“出謀劃策”。在一次家庭爭吵中,嬰兒的媽媽拿“教師的話”作為反擊,婆媳關系更加惡化。嬰兒的爸爸知道后遷怒于這位教師,并終止了孩子在早教機構的學習活動。雖然教師在工作中需直面家庭成員的教養(yǎng)觀念和行為的矛盾,并消除家庭成員的不良個性和習慣對嬰幼兒的不利影響。但是教師必須清楚早教教師的職能范圍,眼所見、心所想、口所言、都要發(fā)乎并止于嬰幼兒教育問題。不越界,不卷入、不激化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等家庭內部紛爭。反之,對人際關系比較脆弱的家庭,要致力于改善嬰幼兒成長環(huán)境和兼顧維護其家庭生態(tài)平衡。
3無親疏好惡,一視同仁、利益無涉——恪守教師的職業(yè)操守
平等地對待所有家長及其嬰幼兒,不論職業(yè)、長相、受教育水平、經濟水平、個性、身份(祖輩、保姆)、言語習慣差異,無親疏好惡,一視同仁。每位家長都應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公平的機會。如,在親子活動中每個家長都有提問、答疑、提議、發(fā)表見解、被邀請的機會。不管對錯,都應得到真誠的回應。如,活動實錄:孫老師在指導家長給7-12個月寶寶刮蘋果泥吃。她邊觀察家長的動作,邊和大家談論在家吃蘋果的情況。“GG媽媽平時讓她自己刮蘋果嗎?”“讓她吃飯自己舀。”“自己吃飯時讓她自己用勺子,喲!她勺子捏的蠻好!能刮得好大一塊!”“KK,哎呀!還是刮得蠻細呢!~妞妞奶奶,你讓她自己試一試,好嗎?哦,她之前沒有用過?!薄盃敔?,你慢一點兒,她一口還沒有咽下去,你讓她人轉過來,這樣才能更好地觀察她吃的情況。~你們平時在家給孩子吃什么品種的蘋果呢?”家長:“蛇果……”“毛毛爸爸可能不是很清楚哦,因為剛回來?!泵职趾軐捨康匦πΓ骸昂孟褚彩屈S蕉蘋果”……在親子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和每位家長都有針對性談話及指導。
4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示之以行——形成教師的工作風格
早教機構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工作方式最大差異在于她們需要直接面對、指導不同背景的家長,通過提高家長的育兒能力最終促進嬰幼兒的發(fā)展。成熟的工作風格在與家長的交往中變得尤為重要。首先以真摯友善的情感喚起家長的情感共鳴。親其師,重其道。親切、熱情、細膩、真摯、樸實、自信、尊重、謙虛、能共情的人際交往品質往往能快速取得家長的信任。其次,以專業(yè)的知識、科學的理論更新家長的兒童觀、發(fā)展觀、育兒觀。如通過家教講座解讀“嬰幼兒發(fā)展的敏感期”,對嬰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按月齡進行階段性指導等。第三,以具體行為為家長演示教養(yǎng)技能。如示范嬰幼兒撫觸、嬰幼兒被動操、三浴鍛煉、輔食添加與制作、母乳喂養(yǎng)與混合喂養(yǎng)、感官訓練、游戲互動與鼓勵探索、嬰幼兒的各種自我服務能力培養(yǎng)與訓練等。每次指導都應具備“情、知、技”三位一體,有情感共鳴、有理論闡釋、有技能演示或行為指導。每個早教機構教師都應在經驗積累中形成具有早教教師共性和鮮明個人風格的工作作風。
5引爆家長認知沖突,預留行為進步空間——活用教師的干預和守望
行為的改變,始于認知的改變。求同存異,開放性地看待不同家庭的教養(yǎng)風格,但不遷就、不縱容家長的不科學的教養(yǎng)方式。教師針對嬰幼兒年齡階段的發(fā)展要求要心中有數(shù),針對家長常見的教育誤區(qū)和錯誤方式,要有計劃地主動地去干預,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如1歲內乳兒的大動作發(fā)展大體呈現(xiàn)為“二抬三側臥四翻六滾坐八爬站周會走”的規(guī)律(月齡有個體差異,強調順序),針對0-6月齡的嬰幼兒應分階段設計“醒后趴玩、誘導抬頭訓練、尋聲轉頭、被動翻身到主動翻身”的大動作輔助練習。對“無論是醒還是睡都讓嬰兒一動不動躺著”、“太早進行豎抱訓練”等不當教養(yǎng)行為進行干預。針對7-12月齡的嬰幼兒應該對其充分爬行鍛煉的缺失、使用學步車過早訓練進行干預。由于親子活動的次數(shù)及時問有限(每次課45-60分鐘),教師應該精選核心內容,指導家長獲得育兒的關鍵經驗,通過設計有效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在交談中體悟新觀念,在操作中體驗新方法,活動后應交待家庭教育任務,鞏固新的育兒技能。改變并不能一蹴而就,應持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家長教養(yǎng)能力的改變過程,保有耐心、期待和鼓勵,為其預留行為進步空間。
6發(fā)展評估伴隨指導過程,形成全面細致的認識——強化家長指導的基礎
教師多與家長談論其孩子,關心其孩子,關注孩子發(fā)展變化能有效建立對話。前提是教師能夠對嬰幼兒掌握真實而全面細致的信息。早教教師需要在親子活動指導中細致觀察,在與家長的對話中了解并收集嬰幼兒在家在園的表現(xiàn)及家長實施家教的基本情況,建立嬰幼兒完整檔案。通過錄像、照片、作品、行為觀察、任務完成情況等方式記錄嬰幼兒現(xiàn)狀及發(fā)展變化,經過分析評估嬰幼兒的發(fā)展狀況,為設計針對性的家長教育指導方案提供事實基礎,只有信息真實,指導才有效。
總之,早教機構教師除了具備準備化的專業(yè)育兒知識、熟練化的科學育兒技能,個案問題解決能力和行動研究能力外,更應充分研究親子教育過程,重點研究家長教育指導過程,在交往互動中不斷踐行以上六點原則,促進父母科學育兒能力和教養(yǎng)效能感的提高,消解親職壓力,讓科學育兒在0-3歲嬰幼兒的成長中真正在場,為兒童一生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