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遠
摘 要: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進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課堂中教師的職責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到學生的大腦。下文中,筆者將結合長期從事教學的經驗,就如何變革課堂教學模式、科學設計課堂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淺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問題引領;主體先行;先試后導; 先練后講
一、課堂問題現狀
好問題體現水平,好問題伴隨深度,好問題點燃思維。激發(fā)學生思維一定要利用問題,但問題不一定都能激發(fā)思維,關鍵在于問題的質量。為什么課堂提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呢?圍繞課堂提問的發(fā)問、候答、叫答、理答等各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發(fā)問以教師為主。在我們目前的課堂中,絕大多數是教師提問,且問題過多,看起來課堂很活躍,實際上學生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如這節(jié)課共提問了70個問題,平均半分鐘就有一個問題,學生根本不能進入思考狀態(tài)。
2.問題設計不巧妙。為了體現教學的開發(fā)性,有些教師設計的問題過大、過寬,但由于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很難引起學生的思考。有些教師設計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無所適從。有的教師對學生課堂提問的評價激勵措施少,方法單一,起不到評定、反饋、激勵、促進的作用。好,好在哪里?不好,怎樣才能更完美?教師沒有做到心中有數、點撥到位。
二、課堂問題設計策略
(一)理念上,堅持“問題引領課堂”
傳統(tǒng)數學課堂的特征是:“教學,教學,我教你學”,教師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信息發(fā)射源,學生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的信息接收器,信息傳遞方式是單向式的“一對多”。好的問題勝過好的答案,有了好的問題,才有積極思維的開始,無論答案是什么,我們都會有寶貴的收獲。因此,善于提出問題是獲得新知的關鍵。
(二)設計上,堅持“學生主體先行”
課堂的引領是通過問題來實現的,問題的生成則是通過師生雙方共同活動來完成的。一堂課如果只有教師問學生,沒有學生問教師,不是一堂好課。正所謂“教學、教學,教學生學;學問、學問,引學生問”。那么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提問的主體,推動課堂生態(tài)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結合與聯動?筆者認為關鍵要體現“三個為主”: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練習為主。
三、課堂問題實施步驟
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教師指導下的有目的、有步驟的學生嘗試活動,而教師“教”的指導作用正是為了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筆者認為要分四個步驟推進:
(一)先試后導,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
思維由問題開始,有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問題是教學的基礎,也是促進師生交往的核心。一節(jié)課堂的開始,教師先要提出嘗試題,即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出任務,確定本課學習的目標,引導學生進入問題的情境之中。
嘗試題作為課堂教學的起步,起步的好壞將會影響全課,因此出示嘗試題時要注意把握三個原則:
1.分層次,按需求設計。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發(fā)展而來,好嘗試題的秘訣就是用“七分熟”的舊知識引導學生自學“三分生”的舊知識。由此,教師在編擬、設計嘗試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guī)律以及教材特點、教學要求等因素,注意突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學生解決嘗試題鋪路架橋。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同步嘗試題,以減少嘗試坡度,使大多數學生自學課本后能夠一反三自己解決嘗試題。
2.重新意,簡潔實用。陶行知曾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提出問題要把握好難度、廣度、密度和坡度,其中難度必須放著首位。提出的問題如果太難,與學生的認知有很大的差距,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阻塞;問得太簡單,雖然會出現“一呼百應”的情景,但這樣的提問并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提出的嘗試題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學生感到新穎有趣。
3.有激勵,情意滲透。嘗試題出示了,并不意味著學生能夠順利、高效解決,激起學生的嘗試熱情才是關鍵。所以,教師在出示嘗試題時,要注意用引導語激勵學生。比如“這道題就是這堂課我們要學習的新知識,誰能自己做出這道題目?”、“老師還沒有教,誰敢試一試?”,先讓學生思考一番,然后轉入下一步。
例如一節(jié)《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復習課》嘗試題:
手中一張長方形紙片,按如圖方法折疊裁剪得一張四邊形紙片。
問:這是什么特殊四邊形?還可以折出什么圖形?
若矩形ABCD中,已知AB=4,BC=8,你能算出菱形的面積嗎?有沒有面積最大或最小的菱形?
這樣“開門見山”出示嘗試題幫助學生在課堂開始時就明確了學習內容要求。同時,嘗試題使學生產生了好奇心,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教育心理學方面看,學生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二)先練后講,引導學生探索問題
出示嘗試題不是目的,而是誘導學生自學課本的手段,起著引起學習動機、組織定向思維的作用。在不教先練的情況下出示嘗試題,學生有了“試一試”的愿望,迫切需要通過自學課本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依據,繼而又產生躍躍欲試的心情。
由于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練習中應當采用靈活調控措施,根據學生的差異情況實施分層練習。至于哪些學生是在哪個層次上,這是模糊的、流動的、不公開的。例如,堂布置6道題目作為基本題,全班同學必須完成,另外再布置3道題目作為機動題讓學生爭取完成。哪些同學做幾道題目不做具體規(guī)定,讓學生各自爭取。對于學困生來說,能做6道題目已經基本完成任務,如再爭取做一二道機動題就更增加信心了。
教學是缺憾的藝術,教學中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作為教師只有養(yǎng)成深入反思的習慣,經常將反思的觸角伸向該種教學模式的理念深處,敏銳地捕捉使用教學模式過程中各種潛在的問題,才會挖掘出更具實質意義、有價值的成果,才能不斷將過往的實踐轉化為繼續(xù)前進的動力源與助推器。
參考文獻:
[1] 閆遷紅,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及提出問題的策略,數學教育研究。2013.10
[2] 鄭雪靜,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探索《數學之友》2011第24期
[3] 王天蓉等,《問題化學習》教師行動手冊第二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