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萍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借助微課解決問題,提升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本文從開發(fā)制作到使用環(huán)境闡明在信息技術課堂使用微課確實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使老師操作更清晰,而且還能實現分層教學,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微課;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隨著移動通訊、社交媒體,以及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微”教學模式風靡全球,這種以微視頻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線教師的廣泛關注。將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引入到信息技術課堂中去,以此提高課堂效率,優(yōu)化課堂結構,應該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一、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個體能力差異較大
因學生存在著生活環(huán)境、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個人素質等各方面的差異,所以有的同學從小就玩電腦,從硬件到網絡游戲都有所了解,操作實踐能力超強;而有些學生,因家長的限制,平時很少用電腦,連鼠標鍵盤使用都不熟練,完成信息技術作業(yè)較為困難。因此課堂上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做得快的學生無所事事;做得慢的學生則讓老師跟復讀機似的重復操作講解。
2.自主探究不易落實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在常規(guī)的教學中,老師通常采用“講、演、練”的模式,即先講清任務需求,分解知識點,再演示操作,最后剩下的時間讓學生練,形成了“前半節(jié)講得細,后半節(jié)憑回憶”的模式,這樣的課堂并沒能真正地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
二、信息技術教學使用微課的可行性
信息技術課堂是由若干個微型學習環(huán)節(jié)組成的,如果能將其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用微課來處理,學生就可以結合個人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內容,從而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同時,微課也比較適合學生自主探究,老師可以少講精講,提升課堂效率。
微課作為一種視頻資源,是教師結合自己所講的內容精心錄制而成。在現階段,微課雖然可以借助移動終端觀看和學習,但現在主流還是電腦,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上使用微課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1.教師在微課的制作方面具有優(yōu)勢
信息技術教師無論是使用屏錄軟件錄制,還是視頻的后期剪輯方面,都比其他學科教師更有優(yōu)勢,幾乎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就可以上手,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制作微課,幾乎沒有技術方面的障礙。
2.網絡化課堂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微課的實施
信息技術課在網絡教室里進行,網絡化的教學平臺為微課的傳遞與使用提供了必備的硬件支持,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隨時暫停,自行操作。這種邊學邊練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的自學。
三、微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信息技術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實施者決定了微課教學資源的開發(fā)、積累以及使用,在微課開發(fā)與制作的環(huán)節(jié)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常用微課的不同類型,再結合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進行開發(fā)。
1.常用的微課類型
按照微課的傳遞方式,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比較常用的微課有以下幾種類型:
(1)講解說明型:以學科知識點及重點、難點、疑點的講授為主。
(2)操作演示型:針對具體的實例演示其操作步驟、強調細節(jié)。這是信息技術課目前適用范圍最廣的類型。
(3)主題活動型:剖析主題活動的探究目的,指導探究方法。
(4)解題推理型:針對某個典型的例題或者程序任務的講解分析,或者是推理演算,重在思路的分析與過程。
以初中《信息技術(閩教版)》教材為例,結合在信息技術課較為常用的四種類型的微課,可以看到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每一章節(jié)都能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如下表所示)。
2.實施策略
微課是微教學模式中的核心教學資源,可以在課堂上使用,也可以作為課堂外學習的延伸。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在課堂上使用的可能性與頻率遠遠超過課后。
(1)微課可以作為分層教學資源,實現異步式教學。學生的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老師首先是一個組織者和協調者,需要將知識點按操作難度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能力,挑戰(zhàn)不同難度的內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務,通過這樣的方法,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講flash“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中,可以制作三檔不同的微課。C檔的微課,以再現老師上課的例子為主,即演示一個小球如果從左邊移到右邊的制作方法,強調的是小球的繪制、轉化為圖形元件、插入關鍵幀、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以及預覽的方法;B檔的微課是在C檔的基礎上,讓小球從右邊高處落下,反彈后再次下落;而A檔則是小球從高處進行的平拋運動,這里重點展示如何創(chuàng)建引導層,繪制路徑曲線。三個級別不同的微課像三個老師,同時指導著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練習,有效解決了分層學習的問題。
(2)微課作為自主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建構自我。有了微課,我們建議學生在上信息技術課時,不妨先自主探究,即按自己的理解嘗試操作,遇到困難時,再看微課提示。這樣一來,學生信息技術課上的學習,就不再是機械的操作與模仿,而是主動地去建構。例如在多分支語句的教學上,由于分支的嵌套看起來很復雜,部分學生能模仿完成程序結構的編寫,但是對于其實每一個模塊的具體含義還是不夠清晰。老師在制作的微課中,不僅有講解分析推理,更重要的是在微課中也可以提問,并提示學生暫停并進行思考與嘗試。學生在微課的指引下學著調試程序,邊操作邊思考每個數據改動對于程序的意義與作用。學生不再僅僅是模仿老師的編程過程。老師把嘗試與調試程序的機會充分給了學生,又通過微課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四、對微課的反思
通過上述微課的使用,我們看到微課在某些方面可以緩解目前信息技術課上的問題,但目前國內對微課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是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而制作的微視頻課,僅僅是視頻型的教程或者操作演示,很難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長效的作用。因此微課應從兩個方面加以提高:一方面微課應該系統(tǒng)化,形成微課系列;另一方面要豐富微課的配套資源。
微課前景無限可觀,它不僅適合在校學習,而且適合于移動學習、終身學習等,我們有理由相信,微課可以讓信息技術課堂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梁樂明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J].開放式教育,2013(2).
[2]鄭軍微型學習視頻的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