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琴
摘 要: 在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之下,教育被增添了更多的功利化色彩,忽視了教育本身的價值和功能所在,在高考壓力下的高中教育尤其如此。本文以高中歷史教學中探究學習方法的運用為依托,反思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同時探尋歷史教育真正的價值,以期與同仁共勉。
關(guān)鍵詞: 歷史探究 學習方法 價值引領(lǐng)
新課改已經(jīng)推行很多年,在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核心素養(yǎng)的今天,學校教育功能在高考指揮棒下,在社會壓力和競爭之下明顯削弱,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價值被淡化。德國著名文學家赫爾曼·黑塞提出:“人生的義務,并無其他。僅有的義務就是幸福,我們都是為幸福而來?!倍鴮τ诤⒆拥慕逃藗儎t更多地把它看成一種投資,既然是投資就要有回報,因此許多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分數(shù)和拿了多少證書,并不是以受教育者本身是否從教育中感受到幸福為出發(fā)點。高中教育可謂孩子們?nèi)松牡谝粋€轉(zhuǎn)折,因此備受家長和社會的關(guān)注,也因而給教育人為增添了更多的功利化色彩。高中歷史課在學生和家長眼中尤其如此——對于準備學理科的同學來說,學歷史是為了順利通過學業(yè)水平考試,僅此而已;對于文科學生而言,更關(guān)注的恐怕是歷史成績本身,而非思考學習歷史能得到何種情感體驗或?qū)ψ陨淼娜松^價值觀產(chǎn)生何種影響。這使得歷史教師很茫然,不禁要問: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歷史課究竟要告訴學生什么?要教會學生什么?歷史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總體目標定位是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脈絡,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學習歷史經(jīng)驗,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進而關(guān)注中華民族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為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和走向社會奠定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①。由此,不難看出學習歷史知識只是歷史學習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史為鑒,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如何讓學生擁有家國情懷等。因此,歷史課的功能有待回歸,也渴望回歸。我在開展歷史課中探究學習方法運用的小課題研究過程中有如下思考:
首先,探究學習方法由老師的引導即“教”的部分和學生的“學”即學習方法實踐運用兩部分組成,無論從哪一層面講,都有助于學生思維和精神的強化。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很通俗地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②基于這一認識,歷史課堂教師不應僅僅關(guān)注學生學習了多少知識,記住了多少知識點,而應以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長遠發(fā)展為出發(fā)點,教會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引導學生將這種學習方式逐步內(nèi)化為自覺行為,從根本上改變現(xiàn)有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可以歷史學科史料教學為依托,提供充分的多元化史料,有的放矢地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提出恰當?shù)倪m于不同階段學生探究的問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從史料中以不同角度對問題形成自己的認識,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識,從而構(gòu)建自己的認知體系。這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是在教師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對史料進行精選及根據(jù)學情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設計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是學生合作交流獲取信息的過程,也是將理論付諸實踐豐富自身精神世界的過程;是學生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史學素養(yǎng)的過程,也是充分體會以史為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歷史課不是要“告訴”學生“干癟”的歷史,而是要讓學生“感悟”“鮮活的血肉豐滿”的歷史;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傳遞,更要注重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培育,幫助學生建立美麗的精神家園;不僅要培養(yǎng)有學識的人,更要培育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青年一代。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方法的引導和實踐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歷史課作為人文學科的育人功能,這是歷史教育的基本價值所在。
其次,探究學習方法不僅可以在課堂應用,還可以在課外開展。很多調(diào)查顯示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這成為對高中歷史教育最大的諷刺。因此,一線教師如何將歷史課演繹得更生動、更能吸引學生,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可充分利用和挖掘鄉(xiāng)土資源,征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探究性學習,積極拓寬開展探究學習的途徑。所有一切都是基于教師對學生的關(guān)注,突出體現(xiàn)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及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這讓歷史學習由課內(nèi)延伸至課外,讓學生走出學校,走近社會和生活,更走近歷史。讓學生擺脫象牙塔的束縛,走近“社會”這個鮮活的大課堂,開闊眼界,拓展思維,獲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感受,并逐步樹立“事事皆學問,時時都要學”的思想。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必要的方法指導,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開展信息的查閱、甄別篩選及資料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等工作,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歷史學科研究方法;在與同學的合作學習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獲得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得到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與社會的接觸中獲得建立和諧人際關(guān)系及合作共贏的初步體驗,同時得到對研究對象認識上的全面提升。當然,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及歷史學科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但在指導學生運用此類探究學習方法時,教師要把握好一個原則:探究活動成果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成長,包括思維的成長和精神的成長。這更能體現(xiàn)歷史教育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更能體現(xiàn)歷史是“社會”的歷史,是“人”的歷史,是與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的,而非空洞和虛無縹緲的,同時更能彰顯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特點及其厚重的社會教育功能。
高中歷史教材記錄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康德主張“人非工具”,我想教師可以從教育層面重新解讀這句話——學生不是學習的工具,而是思維和精神成長的主體;學生不是家長實現(xiàn)自身夢想和老師成就自我的工具,而是以自我的發(fā)展和完善為目的。教育才是工具,是幫助學生成長和實現(xiàn)夢想的工具,是教會學生感受幸福、學會幸福的工具?!皻v史教育的終極取向在于用‘整體歷史觀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做好自己,簡言之,就是‘服務人生。應該說,歷史課程改革的取向也在于此。在談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時,恐怕也要從根本上來看:歷史教學應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緊密關(guān)切學生的人生,把‘教學升華為服務人生的‘教育”③。這就告訴我們教育應該更關(guān)注受教育者本身,不僅是知識層面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成長。因此,歷史教育應該有更多的人文關(guān)懷,而不應有太多的功利性。雖然有高考的壓力,但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育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是伴隨學生的思維和精神成長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中并非我們所想的那樣被動,他們充滿好奇和活力,只是需要給予恰當?shù)囊龑В⑻峁W習材料、學習機會和時空上的充分保障,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的同時獲得不一樣的精神成長,把教學真正升華為服務學生終身的教育,更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嘗試和反思。
因此,在新課改的大潮面前,在教學一線的我們?nèi)绾卫斫饨逃纳羁叹駜?nèi)涵,如何重新審視和定位教育,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深入體現(xiàn)歷史課的價值引領(lǐng),如何更好地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注釋:
①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2:27.
②李曉風.如何提高歷史課教學的有效性:浮華背后見真章[N].中國教育報,2007-3-23(第6版).
③任鵬杰.服務人生:歷史教育的終極取向[N].中國教育報,2007-3-23(第6版).
參考文獻:
[1]劉大榮.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指導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
[2]楊敏.高中歷史探究式學習的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3]胡艷.改變教學觀念,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初中歷史教學創(chuàng)新與實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06).
[4]尹良虎.淺談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運用[J].文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