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華
摘 要:我們在教“歷史故事”類題材的課文時,應該要把教材讀活,要抓住課文中的精彩語句,透過語言文字,發(fā)揮想象,多渠道引導,讓學生活學教材、學活教材,在學習中賞故事,品語言,傳承深厚的中華文化。
關鍵詞:還原歷史;學習語言;鍛煉能力;傳承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3-118-1
一、充分了解背景,還原歷史
歷史故事取材于歷史,具有真實性的特點。而歷史又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很少,缺少對歷史背景的了解。幸好我們的學生處于一個信息多元的時代,所以我們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渠道學習,引發(fā)體驗,了解當時的背景,不能就課文講課文。應該把故事的背景讀“活”,把歷史故事的背景鮮活地展示在學生的眼前。
如《三顧茅廬》中,要讓學生了解劉備和諸葛亮所處的時代特點?!镀铧S羊》中祁黃羊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還有許多的革命歷史故事,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等,生活在物質供應豐富時代的學生難以理解想象當時的情況。要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革命年代所特有的環(huán)境、背景,了解紅軍長征途中所歷經的艱難險阻等等??梢杂脧碾娨曋锌吹竭^的內容來補充理解,讓學生體會糧食在那個時代就是生的希望,把糧食給別人也就意味著把生的希望給別人,把死亡給自己。正因為這樣,所以那時的一個蘋果、一碗魚湯才那樣彌足珍貴。
只有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了解歷史人物,從學生的視角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
二、緊扣文本特色,學習語言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之一,所以無論什么樣的課文我們在教學中都不要忘了它的工具性。選入課本的歷史故事都經過了文學加工,寫作上有各自的特色,語言比較規(guī)范。有很大一部分課文都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品質。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側重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優(yōu)秀的語言,而不是在讀懂故事內容上繞圈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睂W生這些能力從哪里來,就從語文課堂上來。這也是語文課堂的閱讀與一般的讀書讀報的閱讀不同之所在。我們的閱讀課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析其感情色彩,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
例如《公儀休拒收禮物》一文中,對不同人物的刻畫,使他們的形象豐滿于紙上。通過對公儀休和子明的語言動作,以及對管家神態(tài)的描寫,把公儀休的智慧、子明對老師的尊敬和管家這類送禮人的諂媚刻畫得栩栩如生。
我們要讓學生真正感悟人物形象,還要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內心,引領學生讀懂文字背后的內容。在教學中可以抓住文章的一些空白點,讓學生展開想象:人物在想什么?會說什么?引導學生將文字轉化為活的形象,從人物的外在表現(xiàn)讀懂人物的心情,豐滿了人物形象。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又可以使學生從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在運用中得以遷移和內化,長期訓練,學生就有了語感,為寫作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教材,而不是學教材。
三、抓住故事特點,鍛煉能力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是個統(tǒng)一體,我們反對將語文上成思想品德課,而希望學生在扎扎實實的聽說讀寫訓練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而歷史故事的特點就在于它的故事性,包含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這些也是最吸引學生的地方,而這類課文就課文本身而言,是通俗易懂的。針對以上特點,如何引導學生復述課文,成了歷史故事類課文教學的一個重點。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復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體悟課文情感,傳承文化
歷史故事教材除了和小學課本中的其它類型教材一樣,承擔了知識的學習、語言的積累等任務外,還傳承著我們祖國、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我國有兩千年的文明史、兩千年的燦爛文化,這些歷史故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現(xiàn)。尤其是一些古典名著,它們則代表著文學上的最高成就,是課堂教學中的經典例子。我們在教學歷史故事教材時更應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承。
例如《三顧茅廬》一文,在描寫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時有這樣幾處描寫:“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我們讀著這些句子,就能從中感受到劉備對諸葛亮敬重。再仔細研究,為何是“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為什么不能再靠近一點?為什么要站在臺階下,不好直接站在門口呢?其實在古代這都是有規(guī)矩有講究的,這一切都是古代的禮儀文化。教師在課堂內外應該向學生略作講解,引導學生去關注此類知識。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們還可以適當?shù)剡M行《三國演義》故事的拓展,讓學生感受到三國人物的智慧、風采,以及中國古代戰(zhàn)術的奇妙,進一步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歷史故事”類題材的課文時,應該要把教材讀活,要抓住課文中的精彩語句,透過語言文字,發(fā)揮想象,多渠道引導,讓學生活學教材、學活教材,在學習中賞故事、品語言、傳承深厚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