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摘 要:現階段,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拓展訓練作為教育部推行的素質拓展類的重要課程,成為近年來綜合實踐基地的重要項目。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必要的解決對策,促進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快速發(fā)展。
關鍵詞:中小學;拓展訓練;綜合實踐活動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小學階段的教育,該階段的教育可以直接決定一個孩子未來的成才與成長。綜合實踐活動在中小學教育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目前,教育部啟動和推進了“蒲公英行動計劃”,使得拓展訓練成為眾多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項目。本文主要分析在課程實施及設施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必要的解決對策,促進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快速發(fā)展。
一、設施的設置與內容組合不適合問題
拓展訓練作為近幾年從國外引進的“舶來品”,在教學和設施上多采用國外已有的經驗。在實踐基地的設施建設方面,很多設施負責承建的是一些社會上所謂的具有專業(yè)拓展訓練的商業(yè)機構,這樣在實際建造出來的設施在很大程度上不適合中小學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少實際的考察分析。設施在實際建造過程中沒有從中小學生的心理、身體及安全角度考慮。建成后的設施要么成為少兒之間的游戲工具,要么成為成人的使用工具,這樣就使得設施的實用性不強。如在一些實踐基地中建成的攀巖墻,在建設之前缺乏對中小學生的充分調查,建成后不能被中小學生使用,這樣使得設施成為師生觀賞的道具。第二,設施的選擇缺乏課程的系統(tǒng)性與規(guī)劃性。一些綜合實踐基地在設施建設中直接仿照其他人的設施,這樣就造成了設施缺乏自己的特色。
解決對策: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應該制定必要的解決對策。首先,在采購之前,綜合實踐基地要組成專業(yè)的團隊,團隊的成員包括課程專家、任課教師等,共同從功能定位、辦學特色及課程規(guī)劃角度出發(fā),設計出拓展訓練的課程結構與課程體系。其次,在設施采購與建設過程中,應該先充分考慮中小學生的身體特點、心
理特點及安全措施等,采購適合中小學生的設施,這樣在后期建成之后可以將使設施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
二、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課程素養(yǎng)不適應問題
現階段,我國一些師范類院校內缺少綜合實踐活動的專業(yè),這樣就導致國內缺少相應的專業(yè)教師,而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專職教師多為基地自己培訓。同時,在一些實踐基地中的拓展訓練教師,在成員組成上多為學科男老師、體育教師、大學生志愿者及軍隊專業(yè)人員,他們缺乏專業(yè)知識和教育理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程的授課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很多教師依靠多年的教學經驗,而缺乏對新理念的學習。尤其是針對課堂的突發(fā)事件,在處理過程中沒有體現出尊重學生的特點,沒有能力實現拓展訓練的深度和高度。如勝利墻、畢業(yè)墻等作為實踐基地的必要設施,很多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只注重完成的時間長短,而忽視挑戰(zhàn)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等;一些老師為了避免學生出現危險,直接采取自身示范的教學方法,而缺少讓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
解決對策:從課程和教育角度綜合考慮,應該提高拓展訓練專業(yè)教師的綜合水平,首先應該提高綜合實踐基地專業(yè)教師的綜合素質,組建適合綜合實踐基地發(fā)展的專職教師,同時,為了提高教師團隊的整體水平,實踐基地應該定期對教師進行專業(yè)的培
訓,培訓的內容不僅包括教育理論及專業(yè)知識,還應該提高教師的心理疏導能力,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通過不同角度來解決這些問題,促進學生的成長。
三、課堂教學的教育影響與課堂價值不適合
拓展訓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任務驅動、體驗式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因此,上課方式多由體驗、游戲及挑戰(zhàn)等內容組成,通過團隊和學生個人的努力來完成某項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很多學生只注重任務完成,而忽視了對完成過程的深入思考,甚至一些學生存在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的現象。這樣就背離了教學的最初目的。同時,一些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由于內容的難度較大,打擊了學生的信心。
解決對策:在實際完成過程中,拓展訓練不應只是注重體能的訓練,同時,還應該擴展到人格訓練、心理訓練及管理訓練等多個方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課程的目的,積極引導學生參加,使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只有這樣才可以促進學生的快樂成長。
隨著拓展訓練教學在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中的不斷應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成長。全文主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必要的解決對策,以促進拓展訓練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芳.拓展訓練促進輔導員綜合素質提升的實踐與探索[J].職教通訊,2014(2):65-66.
[2]梁鳳保.學校拓展訓練課程的制約因素和對策分析[J].運動,2010(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