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旖旎
【摘要】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們所關(guān)心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進行有效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guān)鍵;強化數(shù)學練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障.
【關(guān)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教學效率;幾點策略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有這樣幾點.首先,教學方法單一.在平時的教學中,一些教師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那就是單一的講授型,這樣不太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為課堂加點佐料.另外,復習鞏固不到位.有的教師師雖然每天為學生布置了很多的作業(yè),但是這些作業(yè)都是重復性的,這樣的作業(yè)即使再多,也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這只不過是在打時間戰(zhàn).要想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效率,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一、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思想支配行為,行為決定效率.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一致認為上課時教師只管講課,學生只是聽課,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被動的.而現(xiàn)在的教學觀念則認為,在教學時,教師要合理地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自主、快樂、高效地學習.下面通過實際的教學案例來說明.
教學案例:考考老師的故事.
為了轉(zhuǎn)變以往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筆者在講授“24時計時法”時,采用了游戲?qū)W習的教學方式.游戲內(nèi)容是這樣的:教師說一個時間,學生說出它是什么時刻的幾點.比如,14時是下午2點,7時是早上7點,24時是凌晨0點.當筆者說完要求時,學生們歡呼起來,都躍躍欲試.
師:“17時.”
生:“下午5點.”
師:“上午7時.”
某生脫口而出:“19時.”
當該生回答完后,班里靜悄悄的.當時筆者的心里也為他捏了一把汗,這么簡單的問題都說錯了.不過,不能打擊他的積極性,筆者靈機一動,便說:“我明白了,你是想考考老師.19時就是晚上的7點,我說的對嗎?”
那名學生說:“對”.
“為什么這么說就對呢?”
“19時表示時針走了第二圈,所以是晚上7時了.”當他回答完,響起了陣陣掌聲.
案例分析:本教學案例,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的機智,化解了教學難點.如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能替學生著想,時時刻刻引導、啟發(fā)學生,那么學生才能變成課堂中的主人.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
烏申斯基曾經(jīng)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數(shù)學本來就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置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動力.但是,在設置教學情境時,要選擇與教材內(nèi)容吻合的情境,否則會適得其反.下面舉個具體的教學案例來說明.
教學案例:有趣的故事情境.
《西游記》是小學生比較喜愛的影視劇,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常常利用《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來為學生設置有趣的數(shù)學情境.比如,在講“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筆者為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內(nèi)容是這樣的:在去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師徒四人又累又渴,于是唐僧派八戒和悟空去找點喝的和吃的,費盡周折后,八戒終于在老農(nóng)家要來了8塊西瓜,而悟空找來了1個饅頭.接著提出問題:師徒每人能分到幾塊西瓜呢?學生們很快得出了答案:2塊.再次發(fā)問:那么師徒四人能分到多少饅頭呢?此問題一出,學生們紛紛陷入了沉思,因為他們還不理解分數(shù).這樣,筆者就用有趣的故事導入了新課——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
案例分析:本案例,教師選擇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導入新課,教師不僅僅是為了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而是通過故事引入和教材相關(guān)的數(shù)學問題.在這個教學情境中,教師設置的情境與教材是十分貼切的,所以,這樣的情境才會使課堂更高效.
三、進行有效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guān)鍵
評價是一門教學藝術(shù),它的基礎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名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收集、存儲.實施課堂評價時,教師不但要“嘴下留情”,還要“手下留情”,千萬不能輕率地“一錘定音”,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在課堂中能兼顧這些,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案例: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
筆者在講“求平均數(shù)”時,為學生們出了這樣一道題目:三年級8班有22名男生,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有18名女生,平均身高142厘米,那么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呢?結(jié)果我們班里有一名學生是這樣解答的:(140+142)÷(22+18),由算式可得,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7.05厘米.此時教室里其他學生都笑了,有的學生說道:“三年級8班的同學的平均身高都沒有我的手長.”
為了讓學生自己改正,筆者沒有發(fā)言,只是提示了一下:“從題目中我們可以看出,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那么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應該在140厘米到142厘米之間.”
聽了筆者的提示,該學生恍然大悟:“老師,我會了,140+142不是全班40名學生的身高,所以剛才計算錯了.”
最終,該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答案:(140×22+142×18)÷(22+18).
案例分析: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當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遇到困難或錯誤時,教師沒有給予判斷性的評價,而是給學生一些提示,讓學生自己在教師的提示中慢慢醒悟,最終,學生找到了正確的答案.所以,正確的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進步的巨大動力,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才是最有效的評價.
四、利用網(wǎng)絡媒體,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手段
教師在為學生提供教材知識的同時,還要給學生補充相關(guān)的課外學科知識,比如,背景材料、數(shù)學史料、知識應用等等.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各種類型的網(wǎng)上資源、網(wǎng)上教程等共享資源已經(jīng)為學生打開了另一個學習空間.而且這一空間可以通過精彩圖文、優(yōu)美的畫面、動聽的聲音,高速度、大容量地為學生提供多個領域的知識,讓學生接觸更廣闊的天地.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通過信息閱讀、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掘其創(chuàng)造的潛能.
教學案例:運用網(wǎng)絡資源讓課程形象化.
在教學“閏年”的知識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明白“四年一閏”的道理,筆者在網(wǎng)絡上找到地球、太陽、月亮按照規(guī)律不停地運行的視頻,視頻中有動聽、柔美的音樂,溫柔、親切的解說,學生仿佛親臨浩渺的宇宙之中,從畫面中知道了地球自轉(zhuǎn)一圈的時間是一日,月亮繞地球轉(zhuǎn)一圈的時間大約是一月,地球繞太陽轉(zhuǎn)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時48分46秒,大約是365天6小時,我們把一年定為365天,叫作平年,這樣每年大約少算了6小時,過了四年就少算了一天,把這一天加在二月份,這一年就有了366天,叫作閏年.
案例分析:豐富的網(wǎng)絡視頻資源,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可視資源演示,不僅改變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學習途徑,而且促使學生樂于投入數(shù)學學習的系列探索活動中去.
五、強化數(shù)學練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障
數(shù)學練習既是鞏固數(shù)學知識的途徑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千萬不能忽視數(shù)學練習的作用.雖然這樣,但是也不能陷入題海戰(zhàn)術(shù)的困境,要選擇有針對性的數(shù)學練習題,以復習、鞏固學生本課所學的知識.筆者常常這樣處理數(shù)學練習.
教學案例:用多種方法鞏固統(tǒng)一練習.
比如,在講完“減法驗算”時,筆者為學生出了這樣一道習題:計算300-97.當學生計算完后,筆者讓學生們想一想有哪幾種方法可以進行驗算.不一會兒,學生們紛紛有了自己的答案.
生1:用加法驗算:203+97=300.
生2:用減法豎式驗算,就是列豎式那種.
生3:用簡算驗算:300-200-3.
生4:用連減驗算:300-97-203,看結(jié)果是不是0,是0就對了.
師:你們想出了這么多的驗算方法,比較一下你喜歡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
生1:我喜歡用加法驗算,一步計算很簡單.
生2:我喜歡用減法豎式驗算,豎式計算不容易算錯.
案例分析: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只用了一道題,卻讓學生自己考慮出了幾種不同的驗算方法,在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果,而且學生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在練習的時候,教師不要盲目追求數(shù)量,而是要看質(zhì)量,哪怕只有一道題,讓學生能融會貫通了,那也是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