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珍
【摘要】繪畫與手工是培智學生的必修課。采用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教學形式多樣性,因材施教,教學示范,音樂滲透,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六種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繪畫與手工教學;有效策略;智障學生
在培智課程里,繪畫與手工是學生的必修課,同時也是深受智障學生喜歡的一門課程。在繪畫與手工課堂中,通過繪畫與手工技能的教學和訓練,可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視覺、觀察、繪畫、手工制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其審美能力。有效的繪畫與手工教學對緩解學生的精神壓力,調(diào)節(jié)學生的情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訓練手眼協(xié)調(diào)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智障學生更好地補償缺陷。
特殊教育研究專家陳云英研究表明,智障學生具有以下特點:學習興趣較弱,學習動機水平低;大多數(shù)智力落后兒童在高級技能的學習上遷移能力很差;學習的需要不占優(yōu)勢,以低級需要為主,以滿足生理需求為主。針對智障學生的這些特征,我在繪畫與手工教學中做了以下探討,以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簡單化
智力障礙學生由于自身身體缺陷,他們與外界的接觸受到制約,他們對事物的感知和社會交往能力較弱。在選擇教學內(nèi)容時,簡單的學習內(nèi)容更能引起智障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在繪畫與手工教學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活動感興趣了,他們才會主動學習,探索,進而更好地創(chuàng)作。智障學生的興趣往往源于身邊的人和事,源于生活。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在教學中,教師選擇的內(nèi)容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將學生熟悉的、能夠體驗到的、感興趣的東西作為教學內(nèi)容,更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調(diào)動智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練習描畫、涂色的活動中,選擇學生最喜歡的東西作為單元教學的內(nèi)容,學校里的國旗、籃球、草坪、花朵、樹木、教學樓、教師……學生接觸最多、最熟悉的,都可以成為學生涂鴉的對象。學生在一定范圍內(nèi)涂色、粘貼、虛線邊畫等,能夠鍛煉其動手操作和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拔壹业碾娖鳌薄翱鞓返男履辍钡榷际琴N近學生生活的內(nèi)容,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認識生活,體驗生活,表現(xiàn)生活,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練習簡單的繪畫與手工技巧,激發(fā)學習興趣,為以后更好地表現(xiàn)美打下基礎。
二、教學形式靈活性、多樣性
智障兒童在智力發(fā)展上顯著落后于同齡兒童的正常水平,他們的認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相當于學齡前2到7歲兒童的水平。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兒童發(fā)展理論中指出:“2至7歲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處于前運算階段,這個時期的思維是直覺的、非邏輯性的,認識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敝钦蟽和牟浑S意注意占優(yōu)勢,對事物注意穩(wěn)定性差,并且難以轉移,需要較長時間專注的活動難以實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利用智障學生不隨意注意占優(yōu)勢的特點,不斷變化刺激的方式,以引起其注意。
一是教學模式的改變。在教學中,教師長時間采用同一種教學模式,特別是普遍采用集體講授模式,會使學生對活動形成固定的思維,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對上課失去興趣,從而不主動參與。課堂上采用集體、小組合作、倆倆結對、角色扮演等多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地將學生的不隨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
二是教學手段的改變。在課堂組織中,我會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故事、兒歌、游戲、情境創(chuàng)設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手段。如在教學生畫菠蘿時,我把菠蘿的外形特征創(chuàng)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身穿格子衣,頭戴綠帽子,一身黃金肉,酸酸又甜甜?!边@樣既讓學生掌握了菠蘿的外形特征,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繪畫。
三是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會給學生提供多種活動機會,有時還會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給他們更多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調(diào)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如在學習樹葉拼貼畫時,我?guī)е鴮W生在校園里撿落葉,引導他們用眼觀察,用心想,再動手做。
四是課程內(nèi)容設置的多樣性。除了設置有繪畫、欣賞、泥工、撕貼拼等內(nèi)容,還有印畫,通過設置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讓學生對美術活動充滿激情,在參與中得到鍛煉和發(fā)展。
三、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體驗動手的快樂
新的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在繪畫與手工教學中,無論是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手段的使用,都應以學生為主,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發(fā)展水平,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教學。每個智障學生身體缺陷不同,智力水平也不一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作評量分析,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和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讓每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如在海底世界的拼貼活動中,對于能力強的學生,讓他們利用多種圖形拼貼不同的海洋物體,并鼓勵其為海底世界添加景物,發(fā)揮想象,畫出特色;對于能力弱的學生,讓他們學習使用單一圖形為畫面貼上泡泡、水草等,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作品。在過程評價中,教師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加以鼓勵性點評,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信心。
四、教師以身作則,發(fā)揮示范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研究中指出,模仿是智力落后兒童學習適當行為的有效方法。智障學生在學習上普遍理解能力差,不愛思考,但觀察能力強,善于模仿。新奇、多樣化、趣味性或具有有能力、強大等特點的模仿對象更能正面提升模仿的強度。因此,在繪畫與手工教學中,教師的示范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以身作則,增強學生的模仿學習行為。在給學生示范時,教師優(yōu)秀的示范作品會讓學生從心里產(chǎn)生敬佩,從而會主動投入學習,在模仿中得到發(fā)展。在繪畫手工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和基本功,還要有豐富的課外知識。
如在“手工折紙——貓頭”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貓的外形特征時,如果能把貓眼的獨特功能和貓胡須的作用與學生分享,不僅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會讓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崇敬之情。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強大的,那么學生會對教師更加敬佩和充滿信心,從而努力向教師學習。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接納每個學生的特殊之處,多鼓勵,多贊賞,讓每個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感受美,表現(xiàn)美。
五、讓音樂在繪畫與手工活動中巧滲透,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音樂、繪畫和手工都是藝術,都能夠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在繪畫與手工活動中巧妙運用音樂,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在繪畫與手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音樂的巧運用,會讓課堂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用音樂作為導入語,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如在繪畫《圣誕樹》中,可以通過播放《鈴兒響叮當》音樂引出課題。這首歌曲旋律輕快,是學生喜歡的音樂。當聽到這首音樂時,學生立刻被吸引了。輕巧的音樂對智障學生的情緒有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在操作活動中,適宜的音樂可以熏陶學生的心情,使學生的思路更清晰,能愉悅地進行創(chuàng)作。如在畫魚的活動中,當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時,他們會出現(xiàn)不知道畫什么的情況,此時如果播放音樂《小魚游》,會加深學生的印象,讓他們重新回憶魚的形象,從而豐富畫面的內(nèi)容。
在課堂結束時,巧運用音樂,能讓活動達到盡善盡美的效果。如在手工制作小狗教學中,當學生制作了小狗,讓他們拿著自己做的小狗,一邊唱《哈巴狗》歌曲,一邊表演,不但能增強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表達自己歡快的心情,為他以后的學習奠定很好的基礎。
六、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教育教學的改革,多媒體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喜歡。特別是在培智學校的繪畫與手工教學中,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多媒體,剛好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讓學生在有聲、有像、有影的世界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使學生的興趣更濃。如在《圓圓、方方和尖尖》教學中,利用動畫介紹三種基本圖形,再利用PPT出示生活中三種形狀的物體,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回憶,并進行經(jīng)驗遷移。當學生說出相關形狀的單一物體時,再利用圖片、動畫等視覺多媒體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物體是由圖形組合成的。在給學生示范圖形拼貼的時候,利用動畫形式進行操作,整個活動利用了多媒體課件,有聲有色,動靜交替,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達到共鳴,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得到美的享受,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具體形象地掌握圖形的拼貼方法。
智障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他們在智障上存在缺陷,但他們也具有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在繪畫與手工教學中,只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探索,找到適宜學生的教學策略,一定會讓智障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有更多的驚喜。
【參考文獻】
[1]陳云英.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美] R·M·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皮連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劉全禮.實用培智學校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昝飛,張琴.特殊兒童的問題行為干預:實例與解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
[5][美] 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陳欣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