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摘要:基于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習過程中應將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作為重點目標,才可從根本上促進學習質量及學習效率的真正提升。在上述教學需求下,“先學后教”這一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便得以凸顯,該模式主要以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為表現(xiàn)形式,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目標,為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了較大便利條件。本文現(xiàn)就先學后教這一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論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先學后教;小學語文;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前言
俗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奔粗冈谟袦蕚涞那闆r下較易達成目標,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目標則容易荒廢[1]。由上述觀念進行引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其自身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學習成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便應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落實“引導為主,教學為輔”的教學方案,使學生的知識框架得以鞏固。筆者特從“先學后教”這一教學模式的特性出發(fā),提出了幾點該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現(xiàn)做如下總結。
1設置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方向
從“先學后教”的性質上看,“先學”即指學生以自學的形式充分熟悉教學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習目標的設置可對學生起到有效的導向作用,有助于確保學生在大方向上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偏差[2]。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自學之前,應以實際教學內容為基準,為學生進行學習目標設置。以“字、詞、句、段、篇”的學習為例,教師首先應當認識到,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是循序漸進的過度過程,要扎穩(wěn)知識結構根基,就應避免抱有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心理,而應以階段性的進展逐步達成學習目標。針對上述需求,教師可幫助學生進行分層式的學習目標設置,如對于“字”的學習,教師可要求學生每日共需認識規(guī)定數量的生字;對于“詞”的學習,教師可要求學生每日共掌握規(guī)定數量的組詞量,如通過“高”字自行引申如“高興”、“高度”、“高低”等詞,由此實現(xiàn)詞匯量的提升。隨后在“句、段、篇”的學習中也可以此類推,從鞏固基礎的方向著手,設置針對性教學目標,并引導學生以此為方向進行自主學習,由此打下“先學”這一步驟的根基。
2導入相關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性而談,僅僅進行單純的自學活動難免顯得枯燥,這時便需要教師適當輔以必要的手段,幫助學生提高自學過程中的趣味性,由此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得以提升[3]。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導入相關情境,并與實際學習內容進行高度結合,使學生充分融入情境后進行更為有效的學習。以《烏鴉喝水》一文的學習為例,教師為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可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將自己代入文中主角烏鴉身上,假設自己是一只饑渴難耐的烏鴉,面前放著一瓶瓶口狹窄的水瓶,且瓶中水位較低,這時要利用什么方法才能喝到水呢?學生根據這一情境的導入,可充分展開聯(lián)想,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喝水方案”探討,在充滿趣味的情境中輕松地完成“先學”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在于進行情境設置,便將學生巧妙地帶動到這一情境中來,使學生受到充分感染后便自行開始學習與探究,由此促進思維能力的根本提升。通過上述方式進行先學引導,既可充分體現(xiàn)先學導向的教學優(yōu)勢,也可充分滿足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發(fā)展需求,對于后續(xù)教學工作的開展可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
3進行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突破重點難點
通常情況下,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但在自學方法的運行能力上卻往往相對欠缺,這便需要教師通過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導,以幫助學生對自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突破[4]。例如,教師可通過提問、測驗等方式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遇到的相關問題進行調查,并予以相應點撥,在指導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對該知識點進行熟記。以生字的學習為例,學生在對各種生字缺乏熟悉度的情況下,極易對字形相近的漢字產生混淆,造成基礎知識的混亂。對此,教師可通過拆分講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點撥與引導。以“虎”字與“虛”字為例,由于二者字形較為相似,如未以有效的方法加以區(qū)分,學生極易在后期的組詞學習中出現(xiàn)“虛頭蛇尾”這樣的錯誤,不利于整體知識框架的構建。因此,教師可通過利用學生較為熟悉的字,指導學生通過區(qū)分“虎”字下部的“幾”與“虛”字下部的“業(yè)”,來對兩個陌生的生字進行辨認與區(qū)分。通過上述方法進行教學,不僅可有效為學生指明方向,使學生掌握突破重點難點的相關方法,同時也可進一步提高所學內容的趣味性,對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4進行評估考核,檢測學生自主學習成效
評估考核是總結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手段,可有效幫助學生及時查清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可為教師的后續(xù)教學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因此,教師在結束某一階段的教學工作后,便可通過相關檢測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評估與考核,由此了解教學工作的整體效率及質量。例如,教師可通過抽查的方式,隨機指定幾個學生在課堂上念出所學的生字,以檢查學生對其讀音的掌握程度;或可通過聽寫的方式,考查學生對字形、筆畫的掌握程度。在考核過程中,如出現(xiàn)相關錯誤,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檢查,而非直接向學生指明錯誤,使學生在檢查的過程中可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再次回顧,由此加深對該部分內容的印象,以對學習成效進行鞏固。通過上述方法進行教學,既可有效實現(xiàn)學習過程的有效回顧,也可在此過程中進行查錯糾正,對于學生基礎知識框架的構建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先學后教”這一教學模式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重要的教學引導意義,需予以充分重視。教師在通過這一模式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充分立足于實際教學內容之外,還應與學生的教學需求進行有效結合,并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本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秀麗.語文課堂實施“先學后教高效課堂”的實踐與探索[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5(08):156.
[2]吳轉南.“先學后教”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旬,2014(10):124.
[3]江海.基于生本教育的小學語文“前置性作業(yè)”設計原則[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4(05):75-77.
[4]李其良.淺議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預習的有效性[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5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