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0世紀,寧鴻彬老師就提出了發(fā)人深省的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語文教育未來觀。社會性人才觀的變化必然會伴隨教育觀念的新發(fā)展,寧鴻彬的“未來語文教育觀”會使在語文教育上培養(yǎng)社會性人才有更好的指引,為我們在教育教學上提煉出更為清晰的指導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視學生自學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又要力求語文教育在全球化下立足本土,面向國際。
[關鍵詞]語文教育;社會性人才;國際意識;本土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指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qū))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yǎng)所確立的總體要求。換句話說,教育是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服務的。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工作的時候就必須明確教育的目的(即要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要清楚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面對新型人才的21世紀社會,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新時代需要的社會人才以及反思社會性人才的片面缺失。
一、新時代的社會性人才
步入21世紀的我們,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教學探討和課程改革,新中國下的文盲已經(jīng)不再是不識字不認字的人了,而是不能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學習的人。優(yōu)勝劣汰,只有能盡快適應社會的瞬息萬變,才能在社會有更好的發(fā)展。在時代的引領下,社會需要的是會學習且不斷學習的人才??v觀現(xiàn)在我國語文教育現(xiàn)狀,仍然存在應試教育,填鴨式教育,只重分數(shù)不重能力,家教培訓盛行的狀況,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接受的教育,最后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是一群只會考試的人還是能適應社會的人才?答案是顯然易見的。大多數(shù)人對此貌似仍然停留在心理上的抱怨,行動上的滯后。在此教育現(xiàn)狀下,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有想法的而不是只會考試的人才。然而僅僅有知識上的富有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缺少人文關懷,最后培養(yǎng)出來的就不是為社會發(fā)展作貢獻的人才而是給社會制造混亂的惡魔。在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追求下,社會需要的是全面性的且富有人文情懷的人才。 為培養(yǎng)新時代的社會人才,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以何種教育觀念進行引導呢?
二、寧鴻彬“未來語文教育觀”的前瞻性指導
站在21世紀這樣科技發(fā)達,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語文教育的研究領域人才輩出,對語文教育的探討也是百家爭鳴,研究成果更是碩果累累。對于現(xiàn)在的語文教育研究而言,葉圣陶、張志公、寧鴻彬這些語文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論對于我們這些新生代教師而言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的。其中寧鴻彬教師的“未來語文教育觀”更是站在了教育的前沿提出來的。他說:“教育事業(yè)是為未來培養(yǎng)人才的事業(yè),因此,決定了教育工作周期長的特點。我們在20世紀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要面向21世紀去培養(yǎng)人才,這就是教育工作者所應具有的超前意識。”[1]對于已經(jīng)跨進了21世紀需要培養(yǎng)上述所說的社會性人才的新生代教育者來說,寧鴻彬的“未來語文教育觀”在當時就已經(jīng)提供了一些具有劃時代的思想觀念。我們應該將此與新時代相結(jié)合,研讀寧鴻彬的“未來語文教育觀”,尋找未來教育的方向。寧老師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既要語文基礎知識,又要通過訓練使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要獲得高效率,卻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而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是教育面向未來,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一環(huán)?!盵2]在研讀寧鴻彬的《寧鴻彬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的探索篇時,他說道:“教師有一桶水,要設法使學生有一缸水。”[3]這與我們常聽到的“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先有一桶水”的教學觀念大相徑庭,正是這種不被時代束縛的超前的教學觀念,才能讓人才的培養(yǎng)更快適應社會。這也就是說教師要設法使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使學生學到比教師自身所掌握的本領還要多的本領,使學生的智力超過教師自身的智力。也只有這樣,才符合面向未來培養(yǎng)人才的要求。也就是說,使學生突破教師知識、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誠然,當代的語文教育仍然需要教師讓學生不局限于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從而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
寧鴻彬在他的未來教育觀里率先提倡“面向未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在對學生的培養(yǎng)上,他十分注重自學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呂淑湘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比~圣陶先生也曾說,教師的教要“致力于導”,把教的立足點放在引導學生的學上,使其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美好境界。[4]雖然老師在課堂上有些所傳授的知識也許會因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例如:曾經(jīng)的電報發(fā)文使用。但是,只有不斷跟隨社會進步的步伐甚至走在社會發(fā)展的前沿進行學習的學生才能對于未來的社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以及競爭能力。
寧鴻彬老師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因為這些能力的提升不會因為知識的時代滯后性而有所改變,也只有在能力的提升上才能讓學生走向未來的社會。這就是為什么處于當代的我們?nèi)匀恍枰凶x寧鴻彬的“未來語文教育觀”的重要原因。我們雖有如此超前的觀念指導,但在語文教學課堂實踐上還有待我們新生代教師反思,重新研讀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重新了解,還在于學會根據(jù)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能對此有所消化。
三、寧鴻彬的“未來語文教育觀”的當下啟示
在研讀經(jīng)典名家的教育理論時,我們既要吸收其時代積淀下來的精華,也要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賦予其新的內(nèi)涵。全球化趨勢日益彰顯,迅速發(fā)展成為一股超越國家界限與民族文化差異的強有力的社會浪潮,教育是受全球化沖擊最直接和最深刻的領域之一。
寧鴻彬的“未來語文教育觀”由于受當時時代的局限影響,在前瞻性和廣闊性上缺乏了一定的國際視野。如今的社會性人才應該是能適應國際的發(fā)展,能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的綜合性社會人才。教育的前瞻性對于學生步入社會以及尋找人生價值的定位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在全球化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下,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出選擇和應對是語文教育邁向國際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對此,筆者認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時除了要具有的超前意識,還應該具有國際全球化的教學意識。
語文教育教學在全球化下難以避免會受到西方價值觀和語言觀的影響,如:語文的語言詞匯在全球大交融下就衍生出不少外來詞,巧克力、芭蕾、卡通這些詞匯都是在全球化的交流中引進的。因此,我們語文教育不僅要面向自身教育的未來,還應把未來擴展到國際視野下。在應對全球化的沖擊,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做到在全球化競爭中不能缺少民族精神的核心競爭力,也不能使語文教育在世界的潮流中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華中師范大學王先霈教授認為:“語文教育是培養(yǎng)一個民族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既要讓學生唐詩宋詞,又要讓學生學習最新的文化觀念?!盵5]潘慶玉在他的《語文教育哲學導論》中也提到過:“只有在堅守民族化、本土化的陣地的前提下參與全球化競爭與對話,全球化才會是可以接受的、富有建設性的選擇。”[6]也就是說,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本土,重視經(jīng)典教育。關于如何進行經(jīng)典教育,潘慶玉認為:“要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健康的生活化,必須站在深厚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立足經(jīng)典教育所生成的文化與思想視野,以文化評判的眼光審視現(xiàn)實生活,探尋經(jīng)典文化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生長點,為現(xiàn)代教育內(nèi)容注入民族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活水,同時也為激活經(jīng)典教育的價值開辟現(xiàn)實的道路?!盵7]在面向國際上,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時刻關注時事與國際發(fā)生的大事,尤其是有關教育教學的國際對話,要把課堂與生活相結(jié)合,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認識更為廣闊的世界。
四、結(jié)語
面對新時代的社會性人才,我們既要用新的眼光理解寧鴻彬老師的“未來語文教育觀”,繼承與吸收他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超前意識,又要站在國際的視野上重新思考我們未來的語文教育,做到立足本土,面向國際。
注釋:
[1]寧鴻彬、王云峰、張鵬舉.《寧鴻彬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4.
[2]寧鴻彬、王云峰、張鵬舉.寧鴻彬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124.
[3]寧鴻彬、王云峰、張鵬舉.寧鴻彬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11.
[4]王維洲.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自學能力——學習葉圣陶關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論述[J].《小學教學研究》.1986(4).
[5]章輝.《全球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王先霈教授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3).
[6]潘慶玉.《語文教育哲學導論:語言哲學視域中的語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88.
[7]潘慶玉.《語文教育哲學導論:語言哲學視域中的語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90.
參考文獻:
[1]寧鴻彬、王云峰、張鵬舉.寧鴻彬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4-124.
[2]王維洲.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自學能力——學習葉圣陶關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論述[J].《小學教學研究》.1986(4).
[3]章輝.全球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王先霈教授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3).
[4]潘慶玉.語文教育哲學導論:語言哲學視域中的語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88-190.
作者簡介 :林玉珍(1992—),女,漢族,籍貫:廣東江門,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