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摘 要:在基礎教育教學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教學工作者開始關注建模教學策略的實施,一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者甚至在教學實踐中融入“數學建?!钡睦砟睢祵W建模是一種借助簡化數學課程中抽象內容,從而快速解決相應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其體現了方式與語言的結合。通過運用數學建模教學策略能夠獲得更好的成效,極大的提升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本文圍繞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進而探究數學建模教學開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建?!?數學教學 教學策略
建模思想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是通過將數學語言與數學方法進行融合,從而實現對抽象數學知識的形象化和具體化,最終達到快速解決問題的目的。建模理念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者將建模理念融入到教學實踐中能夠獲得十分顯著的成效。為了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增強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教學工作者就應當積極探索建模教學優(yōu)化開展的有效策略。
一、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重要意義
建模思想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形象、具體信息的重要思維模式。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建模思想和建模意識才能夠對數學公式、定理、函數等知識進行建模,從而使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相聯,能夠借助實際生活中的模型對具體數學問題加以分析和解決。知識源于生活實踐,又作用于實際生活[1]。因而,實際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事物案例能夠作為數學模型輔助教育教學。在小學數學建模教學實踐中,教育教學工作者應當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而掌握一定的生活規(guī)律,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鍛煉建模思維,促進建模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策略
1.培養(yǎng)建模意識
現階段,對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分析可知,大多數課程內容的編排工作均是基于建模而實施完成的。課程內容充分體現了建模理念和建模思想,具體表現為,由生活情景至抽象模型,再由模型的驗證到模型的利用和闡述[2]。培養(yǎng)學生的模型意識主要在于利用模型思維對教材內容的闡釋和解讀,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模型理念和模型思想得到充分體現和開發(fā)。在此基礎上,再對小學數學教材中較為實際的問題實施深度挖掘,從而對深化后的問題進行建模,促進其得到有效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者為了提升小學生的建模思維和模型建造興趣,就應當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思考、感受、操作積累建模經驗,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建模能力得到較為顯著的提升。與此同時,還應當結合貼近生產生活實踐的問題,促使學生對利用建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形成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教育教學工作者還應當引導學生利用建模解決實際問題,對數學知識應用的實際意義形成深刻理解,從而逐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建模思維,提高其建模意識[3]。以小學數學加減法相關知識內容的教學為例,在學習加減法相關知識前,大多數小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數感,能夠對數字的概念產生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是在數字運算中常常出現錯誤,未掌握恰當的數學運算方法?;诖朔N情況,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者若是運用一些生活中的事物作為模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得到有效的激發(fā),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數字模型創(chuàng)建中,進而輕松解決加減法相關問題。
2.加強建模體驗
在小學數學建模教學實踐中,教育教學工作者應當促進生活實踐中涉及數學知識與數學規(guī)律的實際問題得到抽象化處理,進而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再運用相關的數學規(guī)律推理并分析這些實際問題,得出分析結果,然后對得出的結果實施證明和驗證,促進實際問題得到有效的處理[4]。例如,在解決問題的方法方面,數學建模教學的目標不只是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更重視對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yǎng),希望學生能夠通過體驗和探究不斷豐富建模經驗,形成正確的建模思想和良好的建模習慣。唯有如此,學生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或遇到與數學無關的問題時,均可以運用建模思維進行思考,將模型意識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4]。以小學數學圖形面積計算相關內容教學為例進行分析,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者可以讓學生著眼于實際生活中與圖形有關的模型,使其仔細觀察生活中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物體,并對這些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進行思考,并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同時,教育教學工作者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通過在生活中構建模型來積累建模經驗,進而達到鍛煉模型創(chuàng)建能力的目的。
3.通過建模實現自主建構
若想促使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得到充分的結合,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者就應當著重培養(yǎng)小學生積極創(chuàng)建數學模型的興趣和能力。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者還應當將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整合、提煉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關鍵內容。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對實際問題的適度調整,促進學生將生活實踐與數學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而增強學生的問題發(fā)現能力、問題分析能力以及借助建模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自主獨立建模奠定基礎。例如,在比較大小相關知識的教學實踐中,教學工作者可以以學校內的蹺蹺板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在不同體重的學生玩蹺蹺板的實際情況,并借助多媒體等方法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景,使學生通過聯想和體驗,最終掌握“<”、“=”、“>”等符號的用法。
結語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小學數學建模教學工作的優(yōu)化開展能夠促進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促使學生基于數學建模理念,通過體驗建模流程,在思維方式和綜合能力等方面獲得充分的培養(yǎng)。在小學數學建模教學實踐中,應該基于小學生的文化觀念,以培養(yǎng)學生建模意識和建模能力為目的,借助情景教學激發(fā)學生參與建模的積極性,促進課堂文化氛圍得到良好營造。
參考文獻
[1]陳宏.巧用“建?!碧岣咝W數學的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4):149.
[2]錢仕平.小學數學“建?!苯虒W策略[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3(12):13-13.
[3]王亮.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探討[J].教師,2012(15):43-44.
[4]王晶.芻議小學數學應用題“問題-建模-應用”教學模式[J].新課程·小學,2016(6):74-74.
[5]孫穎.基于協(xié)作建模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2(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