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貴
[摘 要]小學生正處于形象化思維的認知階段,形象直觀的表達更容易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通過消融矛盾、多維印證,創(chuàng)作組合等教學手段,利用直觀的教學素材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讓數學課堂活力四射。
[關鍵詞]消融矛盾;多維印證;創(chuàng)作組合;實踐操作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8-0084-01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引領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原本枯燥的知識轉化為鮮活可感知的直觀資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知識的內涵。
一、消融矛盾,在直觀信息中獲取全新信息
好奇心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源泉,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更是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催化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與認知經驗不相符的問題,會充滿好奇,并試圖解答。因此,教師要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尊重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讓學生對所接觸的知識產生興趣,能夠自主探究問題并梳理相應的知識。
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在引入課題后,就讓學生猜猜教師所準備的長方體是什么物品。在學生爭先恐后地猜測時,教師拿出了一根胡蘿卜。學生議論紛紛:“這好像不是長方體呀?”“為什么老師要拿胡蘿卜做模型呢?”課堂中充滿了好奇與猜疑的氣息。學生能判斷出胡蘿卜不是長方體,卻說不出所以然,已有認知和現實情境產生了矛盾。為了能掌握判斷長方體的方法,學生自然會將注意力集中進一步的。隨后,教師通過課件進行演示,引導學生先切胡蘿卜兩端,再切胡蘿卜的四個側面,一個標準的長方體出現在眼前。學生通過觀察,對長方體的頂點、棱長、六面之間的聯系有了初步的認識。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引發(fā)學生認識沖突的情境,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矛盾中成長,再利用胡蘿卜這個直觀的道具,燃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多維印證,在直觀中強化學生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圖形教學占有較大的比重。圖形教學不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還要求學生掌握具體的推理過程。小學生年齡偏小,主要利用圖形和符號來完成推理過程,教師要讓學生在掌握圖形性質、感悟數學本質的基礎上,學會多維思考問題的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
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教師出示圓柱的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學生一致認為圓柱兩個底面上的圓的面積是相等的。教師提出問題:“看來大家的想法都一樣,誰能證明它們相等呢?”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并驗證。有的小組用剪刀剪下圓柱的兩個底面,然后將兩個底面疊在一起,發(fā)現兩個底面完全重合;有的小組在底上分別描出圓柱的兩個底面,通過對折,得到兩個底面完全重合……
在交流與討論中,學生感受到理性推理的魅力,在嚴謹的推理中強化了對教學知識的理解,促進了自身空間想象能力的提高與邏輯思維的發(fā)展。
三、創(chuàng)作組合,在直觀中凸顯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應抓住學生好動的特性,在課堂上運用動手操作的教學手段,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學生手腦的高效配合,鍛煉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同時,使學生獲得新的活動經驗。
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在學生明確了圓柱的特征后,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圓柱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進行了如下教學:若干個面積相等的圓形紙片和一張長和圓周長相等的長方形紙片,要求學生根據圓柱的特點,結合提供的材料做一個圓柱。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動起手來,大部分學生都圍出了圓柱,有學生提出:“只要將長方形卷起來,與圓形的外邊緣重合即可圍成圓柱。”還有的學生說:“將所有圓形紙片整齊地疊在一起就能得到一個圓柱。”
從學生精彩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實踐操作功不可沒。學生在反復操作中,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用不同的方法構造出圓柱,加深了對圓柱的理解及對數學本質的感知,培養(yǎng)了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了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
總之,直觀的教具以及動手操作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借助直觀,帶領學生輕松愉悅地探索未知知識,并學以致用,讓數學課堂活力四射、碩果累累。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