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楨
[摘 要] 小學科學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之外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如何精選課外活動的內容、創(chuàng)新課外活動的形式、怎樣提供學生展示成果的平臺等都是開展課外活動需要考慮的。
[關鍵詞] 課外活動 實踐操作 科學方法 有效反饋
小學科學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之外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如何精選課外活動的內容、創(chuàng)新課外活動的形式、怎樣提供學生展示成果的平臺等都是開展課外活動需要考慮的,因此,重視科學課外活動的開展,已經成為當前的主旋律。
一、教學時間、空間上的課外拓展
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很有限,時間有限,空間也有限。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一系列的研究活動,通過課外活動的組織進行,讓課堂教學得到有效的拓展、延伸和補充??茖W課的學習以探究為中心,而們平常的課堂能給的探究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室外的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主要場所。
如為了針對植物的生長過程慢、生長過程需要陽光、空氣、水份等環(huán)境的要求這一主題的學習,開展了《創(chuàng)意盆栽之是小小園藝家》的課外活動,讓學生運用觀察法、實驗記錄法等科學方法,對親手種植的花卉進行觀察、記錄,鞏固其對植物的生長過程、生長環(huán)境的理解,同時還結合美學知識進行藝術加工,讓花盆變得更有藝術性,就連花盆的標簽也設計的藝術味十足。此項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把家長資源充分地利用,很多家長都是同孩子一起來完成這次課外活動的,不少家長都表示,這樣的活動舉行的好,孩子的表現也得到家長的一致好評。
二、教學內容形式上的課外拓展
課堂教學由于受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限制,可能會比較單一。學生的思路很難被打開,學習興趣也難被激發(fā),很多學習中的問題往往會被忽略或蒙蔽,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引導,或提供不同內容的材料、或選擇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或使用不用的實驗方法等,盡可能引導學生去理解知識。
如在五年級《結構與形狀》這一單元結束時,我布置了《科技小制作、小發(fā)明制作之結構的玄機》課外活動,讓同學們運用該單元所學的結構方面的知識,制作一項主要運用結構原理的小制作、小發(fā)明,不少同學興趣十足,老師適時的引導學生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資料,運用比實驗法選擇合理的設計等,最后還進行了評選,讓全體同學來當評委,選擇優(yōu)秀的作品參加市科技大賽,其中有作品還獲得了市一等獎。這一活動的開展大大地拓展了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有時間、有實質性的內容去研究,從學生作業(yè)反饋效果來看不僅加深了對《結構與形狀》這一單元的知識理解,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非常有效。
三、教學材料上的課外拓展
課外活動的布置要求教師能廣泛利用存在于教科書以外的各種潛在資源,將學習活動不斷地延伸到課外。在課堂上,很多教學材料受到限制,教學活動也很難進行,教學反饋也只有《作業(yè)本》能體現,而現實教學中有些內容僅靠作業(yè)本是不能很明顯體現出來的,這時通過課外活動的拓展和延伸,就起到了對課堂教學幫助的作用。
如在五年級上的第一單元中的種子發(fā)芽實驗,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們用對比實驗法來探究種子發(fā)芽是否需要水分,這只是一個知識點的傳授。要讓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鞏固,讓每個人都寫一個實驗計劃,然后回家按照自己的試驗計劃去做種子發(fā)芽這個實驗。讓學生們通過自己實驗結果得到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而不一定需要陽光、土壤。在了解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又對此內容進行了充分地挖掘,讓學生在學校種植園內種葫蘆,從發(fā)芽開始,利用所學的科學知識進行實驗探究。學生們從葫蘆生長的過程、生長環(huán)境、測量葫蘆的生長速度、收獲豐收的果實等各方面進行研究,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本所學知識的理解,同進培養(yǎng)了良好價值觀。
四、科學探究活動設計上的課外拓展
利用課外時間通過設計課外活動,給同學機會展示自己,表現自己,激勵學生更多、更好地參與課外探究活動。同時在課堂教學上也能更好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光》的學習中,有一節(jié)課是做個太陽能熱水器。讓學生們自己設計、制作簡易的太陽能熱水器。于是適時的組織開展太能熱水器升溫比賽活動,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們充分參與到科學探究中,制作、展示自己做的太陽能熱水器提高學生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總之,通過科學課外活動的開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科學學習中,沉浸在科學探究的氛圍里,并對大自然的魅力和科學的神奇產生濃厚的興趣,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都可以收到良好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