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宿遷市沭陽如東中學為打造優(yōu)質高中,在師資建設方面努力形成特色。學校堅持專業(yè)、科研和讀書三位一體,確立重新定位身份、統(tǒng)一專業(yè)標準、重視行動反思的實踐思路,提倡關注教育細節(jié),深入研究學生的工作策略,為教師營造閱讀環(huán)境,搭建展示平臺,讓教師在專業(yè)素養(yǎng)、科研能力和文化底蘊方面得到有力提升。
【關鍵詞】師資素質;科研能力;文化底蘊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1-0038-02
【作者簡介】周桂官,江蘇省宿遷市沭陽如東中學(江蘇宿遷,223600)校長,助理研究員。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如東中學(以下簡稱“如中”)創(chuàng)辦六年來,始終秉持“擔當”的校訓,堅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辦學理念,大力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肯鉆研、特別善協(xié)作、特別講奉獻”的學校精神,引領全校師生朝著“辦一所勇于擔當的優(yōu)質高中”“辦一所江蘇教育品牌學?!钡哪繕藠^力前行。六年來,學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地方和周邊享有一定的社會影響。這得益于如中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打造優(yōu)質高中過程中對教師專業(yè)自覺、科研自覺、讀書自覺的積極引領與堅持。
一、堅持專業(yè)自覺,讓教師在專業(yè)素養(yǎng)上實現(xiàn)自我超越
我們一直認為,好學校是教師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專業(yè)精神不斷強化與快速成長的學校。
1.讓教師對任教身份重新定位后再出發(fā)。
作為一所新創(chuàng)建的學校,我校教師隊伍構成比較復雜。如何讓這些成長背景不同、知識結構各異、能力素養(yǎng)有別的教師在同一平臺、同一起點上“各顯神通”,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十分現(xiàn)實的問題。建校之初,我們就通過任教身份的再確認,讓所有教師回歸原點,從當學生做起,一同學習學校的核心價值、辦學理念、課堂教學模式和校風校訓等;一起研讀新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教材文本等,把他們已有的專業(yè)知識“本土化”“校本化”。
2.讓教師在專業(yè)技能“歸零”后再出發(fā)。
教師隊伍構成復雜,但專業(yè)標準專業(yè)要求不能復雜。同一年級、同一學科專業(yè)評價標準必須要一致。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所有教師在專業(yè)技能上“歸零”后同臺競技,互見長短,取長補短。在落實“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模式”上,我們聽課時既看時間把握、提問人數等“形似”的安排,又看教師問題設置的精準度、學生課堂的參與度、知識的整合度、練習的達成度。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我們還提出“五個一同”的要求,即新老教師一同培訓、一同賽課、一同考學、一同評價、一同考核。
3.讓教師在行動反思后再出發(fā)。
重視反思、學會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重要路徑。我們特別重視教師的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必須有課后反思,反思問題的設計、反思課堂教學模式、反思教學方法、反思學生學習狀態(tài)、反思教學效果等,并定期進行檢查。在考試評價中,我們要求教師批閱結束后要針對試卷和學情完成一份小結。學業(yè)水平測試、高考成績公布后,要求每位任教教師撰寫一篇書面反思材料進行交流,并與考核獎懲掛鉤。對于反思的撰寫,字數可多可少,篇幅可長可短,角度可大可小,內容可深可淺,表達可敘可議,給予教師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從敢寫、能寫、會寫發(fā)展升華到想寫、寫好、寫精。這一過程從被動到主動,實現(xiàn)了教師專業(yè)品質、專業(yè)精神的重塑,使教師把忠于職守、專心致志、一絲不茍、孜孜以求、追求極致等專業(yè)精神當作畢生的追求,從而形成學??焖侔l(fā)展的不竭動力。
二、堅持科研自覺,讓教師在科研能力上實現(xiàn)自我超越
實踐告訴我們,要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十分重視教科研工作,必須十分重視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必須十分重視教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
1.適當降低科研門檻。
科研要接地氣、合校情、激興趣、易入門、好操作、求實效,我們通過降低科研門檻讓教師有參與教育科研的自信和沖動。我們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關注問題,即努力培養(yǎng)教科研的基本意識;能夠熟練地使用電腦,即具備了科研的基本條件;掌握教育敘事的方法,即學習科研的基本方式。讓更多的教師參與科研、熱愛科研、收獲科研,從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校本教研刊物《沭水教苑》引導教師做到“三個破除三個堅持”,即破除“精英化”思想,堅持草根研究;破除“高大上”思想,堅持短平實研究;破除“象牙塔”式純理念研究,堅持行動、過程、反思研究。
2.強調學會關注細節(jié)。
教育無小事,引導教師從小處入手,小切口小角度往往能做出大文章,能以小見大。我們每學期開展一次小細節(jié)、小現(xiàn)象、小變量、小創(chuàng)意、小火花、小故事等征集、掛網活動,利用教師QQ群、微信群集贊評優(yōu),便于教師閱讀、交流。以上學期為例,我們組織教師在假期中每人撰寫三份教學設計方案,制作三個教學課件。2000余份教學資源覆蓋各年級各學科,成為學校教學資源庫的重要成果。這些“小”積累多了,學??蒲泄芾磉@篇文章就“大”了,底蘊就“厚”了。
3.倡導深入研究學生。
學生群體復雜多元,內心世界豐富多彩。關注學生研究學生是教師、學校永恒的科研課題。每學期開學初,我們給每位班主任發(fā)一冊《學生成長記錄簿》,每個月班主任都可以與本班課任教師交流溝通,研究比較同一個學生在不同課任教師眼中的成長軌跡。一兩年下來,每一個學生就能立體、生動地呈現(xiàn)在教師、家長以及學生自己面前。教師只有眼中心中有人,教育才能做到有道德有靈魂。四是堅持狠抓問題不放松。問題即研究,問題即課題。我們鼓勵教師發(fā)現(xiàn)和研究有價值的教育教學問題,以微型課題研究為載體。學期末,編印《學期教育教學問題研究薈萃》,開展優(yōu)秀問題評選,通過備課組研討和教師論壇活動交流研究成果,讓教師在閱讀、參與中強化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實現(xiàn)科研能力的自我超越。
三、堅持讀書自覺,讓教師在文化底蘊上實現(xiàn)自我超越
日常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我校有一小部分教師越忙越不讀書,越不讀書越碌碌無為;相反,大部分教師越忙越讀書,越讀書越氣定神閑。忙和閑表面上看是兩種生存狀態(tài),內在里卻是文化底蘊的天壤之別。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加深學校的文化底蘊,要從引導教師讀書開始。
1.營造閱讀環(huán)境。
建校前三年,我們就按照“有沒有、好不好、全不全”的規(guī)劃建設了具有20萬冊容量的校園圖書館,既服務學生又服務教師。之后每年在圖書購買量上,我們都保持近萬冊的遞增。本學期,我們在原有圖書的基礎上,四大名著又各購進600套,現(xiàn)在每一種都達2000冊以上,確保學生人手一冊。新增建設教師閱覽室,訂購雜志多達300余種,報刊100余種,圖書達2萬冊。每學年,學校為教師發(fā)一本教育教學類通識讀物,真正讓閱讀和科研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加油站。
2.規(guī)劃讀書活動。
每三年制訂一次教師成長發(fā)展規(guī)劃,并由此制訂每位教師每學期、每學年的讀書計劃,要求每位教師每個學期閱讀與學科相關的書籍不少于3本。學校有位教師熱衷讀書,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視野不斷開拓,能力不斷提升,從小學教到初中、高中,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高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今年,他又被評上了特級教師,成為全校引領推動讀書活動的生動教材。
3.搭建展示平臺。
每學期圖書館統(tǒng)計好借閱記錄,開展“讀書之星”評選活動。與此同時,通過讀書心得報告會、學科沙龍等形式讓教師參與到讀書成果展示中來,吸收別人讀書的經驗成果,進一步激發(fā)讀書的欲望。同時,我們還建立了讀書激勵機制。對讀書多、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師,建立精神、物質雙重獎勵制度,讓教師愛讀書成為學校一種美好的風尚。學校有位副校長,任教語文,酷愛讀書寫作,一年來撰寫下水文30多篇,發(fā)表10多篇;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案例百余篇;近幾年,正式出版5部著作,成為我校教師閱讀成長的榜樣。<\\Ysc01\d\江蘇教育\2016年\2016江蘇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