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輝 宋洪兵
摘 要:新課程的目標是三維的,其中認知能力是新課程教育目標的重要一維,也是今后評價和考核的重要方面。在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認知能力時,要反對自主機械灌輸,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對數(shù)學新課程的內容安排和教學案編寫,要高度重視認知策略原理,才能克服教學教條性和盲目性,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數(shù)學教學;認知策略;學案導學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試教區(qū)內已經紛紛使用了新的數(shù)學教材,課堂教學過程正在悄然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課程理念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新課程的目標是三維的,其中認知能力是新課程教育目標的重要一維,也是今后評價和考核的重要方面。雖然知識的考核是永遠不可能廢除的,但是考核的內容和結構肯定會發(fā)生顯著的變化。因此,改變認知方式應該成為新課堂教學的主要方面,利用認知策略條件能主動積極地開展新的課堂教學,順應新課程的需要。一百年前著名學者赫伯特·斯賓塞提出:“什么樣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人們在今天又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時,在回應新課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時,探討認知策略是很有價值的。
一、教師應該關注數(shù)學新課程中的認知策略
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注重學生的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學生認知策略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主要有:(1)原有的關于數(shù)學知識的背景;(2)學生的自我效能感;(3)解決問題情境的一致與變化;(4)反省認知發(fā)展水平。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認知策略條件,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以達到教學目標。
1.利用原有的知識背景,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建構豐富的知識網絡
在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出問題情境并通過提示、啟發(fā)和鼓勵,讓他們一步一步地自己完成知識的建構,而不應該硬把加工好的知識與結論灌輸給他們。教師應從“教授”角色轉化成“指導者”的角色。
2.關注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們對自己學習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富有成效的教學絕對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與情感交織在一起。
3.設計一定的一致性問題情境和變化問題情境,達到真正掌握概念和原理,培養(yǎng)學生新知識的生成能力
從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變的重要條件,是教師精心設計相似情境和不同情境。然而,提供情境必須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才能形成一定圖式,但情境也必須有一定的變化,只有在變化的情境中,才能使圖式更加深化,使原有的知識不斷被激活。
4.提高學生的反省認知水平,認識教與學存在的缺陷,共同采取矯正補救措施,以達到預期的認知教育目標
反省認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的認知,屬于自我意識的范疇,學生往往先有認知的發(fā)展,然后才有反省認知的發(fā)展。不同的人,反省認知水平不一樣。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再加工是相當重要的,它是培養(yǎng)學生認知策略的有效方法。
二、教學實踐匯報——“學案導學模式”的應用
學案是全組老師集體備課的結晶。即教師在寫好自己教案的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編寫統(tǒng)一體例的高水平的導學方案,供學生在課下預習、課上學習和課后復習鞏固時使用,使學生和教師有更多的時間投入課堂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及記憶知識要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1.編寫學案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2)探索性原則;(3)啟發(fā)性原則;(4)可操作性原則。易于在課堂上操作,學案應便于教師指導,便于學生學習。
2.編寫學案的環(huán)節(jié)
每個學案都要呈現(xiàn)教學目標、知識要點、知識網絡、檢測訓練等。其中教學目標是方向,是動力。知識要點可以分主要線索和基礎知識兩部分。知識網絡,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點框架,夯實基礎。檢測訓練是對一節(jié)課學習的檢驗,目前我們主要用選擇題、填空題。
3.實行學案導學的意義
實行學案教學,能夠提高學生上課的效率,提高課堂利用率。實行學案教學,便于學生記筆記,便于學生查閱和復習。學案教學使學生更加明確教師的授課意圖和教學方法,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學習。
三、結論
1.學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
2.學案有利于解決教材本身的理解困難,還有利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精神和科學的思維品質。
3.學案有利于營造濃厚的主動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和自主探究的主體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維時空。
四、思考
教學內容過多、過難,評價內容機制滯后,制約了教與學過程的開展。學案編寫應該是知識與方法的統(tǒng)一,而不僅是知識的累積。學案不應該只是教師教的工具,更是學生學習的工具。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99-422.
[2]方國才.怎樣教得精彩[M].中國科技出版社,2006:51-75.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05-2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