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花
【內(nèi)容摘要】政治課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向?qū)W生傳遞正確的價值理念,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調(diào)整和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然而,當前高中政治課的實際教學中,存在教師教學方式過于刻板僵化、內(nèi)容言之無物等現(xiàn)象,難以喚起學生的認同感,也無法保證教學質(zhì)量。高中政治課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教學質(zhì)量的實現(xiàn)。本文從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依托生活化教學模式擴展教學時空三個方面,就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中政治 生活化教學 問題情境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課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高中生群體的原則,以高中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立足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高中政治教師要不斷挖掘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和教學素材,設計學生感興趣并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把生活與教學結合起來,提高高中政治教學的實效性。為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探索。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關注教學內(nèi)容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僅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是獲得聰明,因此我們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應用于記憶上,而應用在思考上去,所以真正的學校應該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必須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由此可見,高中政治教師應當科學設計問題,通過問題形成對學生思維的有效調(diào)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度。
高中政治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應當立足于學生所能接觸和感知的生活實踐,通過此種方式,將使學生藉由生活實踐的指引,形成對所學習知識的有效認知和領會。例如,筆者在為學生講解《經(jīng)濟生活》一課時,結合現(xiàn)今學生熱衷于在生日時贈送禮物的現(xiàn)象,創(chuàng)設問題:“同學之間贈送的生日禮物是否是商品?請說明理由。”再比如講解“錢貨兩清的消費”與“租賃消費”時,我提出了下列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1)自己購買的自行車,不慎丟失,那么,你是否需要向商家進行賠償?請說明理由。(2)自己租用的自行車,不慎丟失,那么,你是否需要向商家進行賠償?請說明理由。通過前述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厘清了兩種消費的區(qū)別,可以說,這種方式不但降低了抽象知識的講解難度,同時更易于學生的接受和理解。
二、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當前,各類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在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地推廣和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公眾的工作、學習效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同樣為高中政治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提供了便利。多媒體技術能夠?qū)崿F(xiàn)不同教學資源之間的高效整合,并將這些資源直觀地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從而擴展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廣度,并且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以提升。同時,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音頻和視頻技術為學生展示現(xiàn)實生活情境,進而為政治課程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契機。例如,在學習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課第二框“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準則”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南方日報的報道“廣州城管與女小販互掐”的新聞片段,并且利用網(wǎng)絡信息,整合當時的圖片和視頻等資源,盡力還原該案例,把學生帶到事發(fā)的“真實”情景里,并巧設問題,引發(fā)觀點碰撞,教師因勢利導,總結梳理,引導學生感悟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公民觀,并能夠在生活中對自身所享有的權利以及所應當承擔的義務形成完整的認知,為日后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奠定基礎。此外,通過相關教學資源的精細化整合,為后續(xù)教學內(nèi)容的展開打下先期性基礎,使學生在掌握權利和義務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理解公民的概念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還能夠確保教學體系的連貫性。
三、依托生活化教學模式擴展教學時空
高中政治教師應當依托生活化教學模式實現(xiàn)教學時空的擴展。從以往的高中政治課程的授課情況來看,多數(shù)教師將教學時空限定于課堂之上,導致教學時間較為有限。生活化教學模式則要求高中政治教師應當利用課堂教學之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一樣能夠?qū)崿F(xiàn)對政治知識的學習。有鑒于此,政治課要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廣闊的社會背景為學生提供了一片學習思想政治的天空,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實現(xiàn)。高中政治教師應當結合教學進度和教學實際需要,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如去社區(qū)幫助清潔衛(wèi)生、去博物館參觀、社會調(diào)研等方式,從而使學生在參與社會活動過程中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并且使學生能夠走出教室,真正了解社會,使學生的生活閱歷得以提升,進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知識的學習無時無刻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