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萍
摘 要:《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提到三個層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即在教學中要求信息技術老師不僅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也要注重學生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滲透。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人文教育
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是新版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信息素養(yǎng)在課程目標的三個層面均有體現(xiàn)。初中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而是一個持續(xù)提升的過程。所以,在平時的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的主動探究,也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何為人文教育?它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xiàn)教育的本質與理想。那么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呢?筆者就從我校的實際情況談起。
我校初中共有18個班級,將近700個學生,其中外來務工子女有大約380名,占了一半還多。在這些孩子當中,有一部分從當?shù)匦W升學過來,這些學生相對有一些信息技術基礎;但是還有一部分是直接從偏遠地區(qū)轉學過來的,根本就沒有使用過計算機,哪里來的基礎。但是他們對信息課又是如此的狂熱。如此一來,操作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信息技術教學呢?
一、引導與疏通相結合
鈴聲一響,只要下節(jié)課是信息課,男女生就飛快地跑到機房里來。為什么學生如此瘋狂?因為課間這段時間機房的外網是暢通的,他們就要抓緊這個時間。但是有時候在上課時也會發(fā)現(xiàn)少數(shù)幾個學生無動于衷。事后問起緣由,竟然說是機房不能上網不能游戲,那有什么好玩的,還不如在操場上吹吹風呢?在平時的網絡教學中,我們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又不能讓學生陷入泥潭,為此我們也很苦惱。我相信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解決的方法,也無非就是采取堵的方式,來切斷信息來源;又或者是利用極域等軟件對學生屏幕進行監(jiān)控。其實學生是因為對這個網絡感到好奇,但是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才會出現(xiàn)前面那一幕。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下功夫,更要精心準備上課內容,讓學生的注意力能完全跟上教師的教學步驟。我曾在初一學生中進行統(tǒng)計,一半多的學生竟然都有QQ號碼,他們已經提前享受了騰訊所帶來的各種服務。平時學生用QQ這種方式與同學、朋友進行聊天,卻很少與政府機關進行信息的交流,所以在《信息的交流與表達》這塊內容中,我把“微博的使用”加入到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普通的市民碰到一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政府出面解決或是需要曝光某些現(xiàn)象,會打電話或是邀請媒體,但是這些都需要本人出面。而我們采取新的信息交流的方式——微博。學生發(fā)動家長和周圍親戚的力量,搜集那些需要反映的問題,然后找到本地區(qū)認證過的公眾微博賬號。經過多方討論和驗證后,學生把文字材料和圖片素材通過微博方式進行發(fā)布。經過幾天等待最后確實有問題被轉發(fā)或是初步解決。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可以讓學生掌握微博的信息發(fā)布方式,加深了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思考,最關鍵的是:了解在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信息的重要性以及本身言論的重要性。讓學生建立科學技術應用的道德準則和法律準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二、常規(guī)與自主相配合
寧波版教材的前言,提到過本套教材的特點:引入研究性學習方法,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使學生知道僅僅掌握現(xiàn)有的知識是不夠的,關鍵是學會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跟上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發(fā)展,真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在初二階段學生初步學習了Photoshop和Flash后,學生對于圖片處理和動畫制作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平時的教學基本上都是按照常規(guī)的方式進行教學,很難體現(xiàn)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和自主性。所以,在后半階段特意留出了6節(jié)課的自主創(chuàng)作實踐,讓學生自定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自己搜集圖片資料,利用手機拍攝照片,有些還拿來了家里的老照片,然后自己動手借助掃描儀進行相片數(shù)字化。他們有些制作自己喜歡的歌星、影星,有些是風景旅游介紹,但是有一半多的學生選擇了“我為家鄉(xiāng)代言”這個主題方向。這些學生來自全國不同的地方,不管是離開老家好幾年的或是剛從老家出來的,都對家鄉(xiāng)有著深深的眷戀。處理過的照片加上精心寫出的文字,配上恰當?shù)谋尘耙魳?,最后再加上基本制作技巧,簡單而富有深意的小電影就這么完工了。最后進行的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聽眾格外認真,而制作者更是為自己的作品感到萬分自豪。這些作品是非常接地氣的教學資源,也可以在以后的社會課教學中進行展示。這種形式的制作,對學生來講是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不但熟悉了信息技術的操作,還領會到了信息技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并且使人文素養(yǎng)內化,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創(chuàng)新與探究共作用
一直以來學生都是在機房來完成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學,但是偶爾嘗試下不同形式的教學,學生會更喜歡。原來學生很多處理的圖片都是從網站里下載下來的,太大眾化。所以,在圖片處理這個教學過程中設計一個專題《最美的榭中》,專門騰出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校園內采風。學生眼中的美與我們成人的標準有所不同,正是這種區(qū)別讓我們看到了榭中不一樣的美。綠樹鮮花的校園是一種美,團結合作是一種美,幫助弱小是一種美,勤奮好學更是一種美。最后這些圖片都出現(xiàn)在了班級的電子班牌進行輪流播放。這種創(chuàng)新與探究,將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原先一直以為語文才能滲透人文教育,政治課才是人文教育的陣地。其實,只要你是一個用心的教師,你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機會進行人文教育的滲透??梢宰寣W生深刻領悟做人的意義與態(tài)度,實踐做人之道。只有這樣完美的人,才是當今社會急需的人。原來,信息課堂也是我們的德育陣地!
參考文獻:
魏雄鷹.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