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定武
【摘 要】我們只有提供給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機會,課堂教學才會收到實效,學生才會真正有所收獲,我們的課堂才會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從課程的基本理念到課程目標,從教學建議到評價建議都十分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體驗?!疤骄俊w驗”式學習方式正是在這種課程理念背景下產(chǎn)生的新型學習方式,它強調(diào)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通過對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體驗,獲得新的語文知識或技能。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本文試從四個角度提出這種新型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策略,即情境激發(fā)、活動拓展、問題引領、讀寫內(nèi)化。
【關鍵詞】探究—體驗 學習方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266-01
“探究—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通過對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體驗,獲得新的語文知識或技能的一種學習方式。結合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對實施“探究—體驗”式學習方式試提出如下教學策略:
一、情境激發(fā)
“探究—體驗”式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主導設計仍是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探究—體驗”式學習的開端,也是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動力。
(一)激趣導入
親情是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恒的話題。在溫情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我們來看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風箏》又將講述一個怎樣的親情故事。
(二)整體感知
個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劃出生字新詞。思考:本文所寫的親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寫的親情體現(xiàn)在溫情與和美中,還是誤解和沖突中?
(三)探究體驗
探究一:圍繞“風箏”,兄弟倆發(fā)生了一場小小的沖突。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沖突?兄弟倆對放風箏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關語句,讀一讀,說一說。
體驗一:你是怎樣理解兄弟倆對待風箏的不同態(tài)度的?在生活中你有類似的事例嗎?
探究二:課文較為具體地敘述了“我”和弟弟沖突的過程。請仔細研讀課文,然后以同桌為小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為課文設計一段對話。
體驗二:兩組學生上臺表演,并說說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設計,并請其他學生評論。
探究三:沖突與誤解的背后,仍然是濃濃的兄弟之情。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證據(jù)來嗎?
體驗三: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你如何看待這種分歧甚至沖突?
體驗四:速讀補充材料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談談你讀后的感受。
體驗五:學習了兩篇文章后,此時此刻你最想對父母說的心里話是什么?
在上述案例中,我采用了多種方法進行情境激發(fā):一是精心設計導語,啟發(fā)學生思索,激活生活經(jīng)驗;
二、活動拓展
活動性是“探究—體驗”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體驗極具個體性、親歷性、創(chuàng)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師應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自由創(chuàng)造空間?!疤骄俊w驗”常常以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為基礎,活動往往成為體驗載體。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初中生好動、求知欲旺盛、渴望親身實踐的心理特點,適時地、有目的地、有指導地安排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探究,強化體驗,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個性。
1.“探究—體驗”式學習中的活動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課堂活動,二是課外活動。在上述《風箏》的案例中,我安排了兩次學生的演示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也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
讀兩首《繁星》和《春水》中關于母愛的詩,談讀后感受。
2.做一張賀卡,并寫上幾句詩意的語言,表達你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就閱讀而言,文本的意義不是獨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閉的,而是有賴于閱讀主體在體驗的參與下的主體建構,文本的世界只有與學生的心靈相遇,它的意義才得以顯現(xiàn),而且這種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多元的,不是線性的,而是立體的?!庇捎趯W生不同的年齡特點以及知識背景,他們的體驗和感悟也是不盡相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開放度,力爭讓每一個學生真正有話可說,說出自己對文本“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讀寫內(nèi)化
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基本功訓練,也是培養(yǎng)語感,深入探究,強化體驗的重要手段。而朗讀是眼、口、耳、腦并用的綜合活動,學生在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的同時,通過朗讀訓練不僅能體驗到課文中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生動,標點符號的豐富內(nèi)涵,而且會通過琢磨怎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然而然地體驗、意會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內(nèi)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變化過程?!皩懽魇沁\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痹陂喿x中教師應善于抓住教學的契機,在學生探究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寫作,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也能將學生在探究中的體驗實現(xiàn)心理內(nèi)化。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探究和體驗往往是相輔相成,和諧統(tǒng)一的。探究是體驗的基礎,體驗是探究的升華。通過探究學生產(chǎn)生眾多的體驗,通過體驗學生對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獲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體驗是以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的,是對經(jīng)驗的一種升華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體強烈生命意識的活生生的個體經(jīng)驗。因此,“探究—體驗”式學習方式必須以學生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學生缺乏生活的經(jīng)驗,探究也就蒼白無力,體驗也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要求教師不僅要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更要十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成為一個耐心的傾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