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明
【摘要】 小學科學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是廣大教師不斷研究、不斷探索的目標。新課改素質教育的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 小學科學 情景交融 情境創(chuàng)設 自主實驗
隨著新課改研究的深入,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課堂上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性。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我多年科學課的教學經(jīng)驗,從材料的有效選取、對教材的處理、有效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等多方面對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進行研究,提出了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優(yōu)化教材結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科學教材圖文并茂,很適合小學生學習。作為科學教師要鉆研教材熟悉教材,根據(jù)教材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只有從多方面、多角度挖掘和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才能在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教材,熟練的運用教材。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探究教材的重難點,不能對科學課推著上,沒有整體計劃。教師抓住了教材的重難點,找到每節(jié)課活動的切入點,就能確定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具體的教學方法。如《地球上的一天》一課中,教材中安排了4部分教學活動,這4部分內容并不是都需要學習的。而這4部分教學內容一節(jié)課進行完又有很大的難度,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刪除一天中的溫度變化的教學內容,重點研究“晝夜交替和誰先看到日出”這兩部分內容。適當?shù)目s減教學內容,刪減掉選學內容,教師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重點內容的講解上,也可以讓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上,讓學生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動手操作、直到解決問題。
二、營造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備課時,要學會如何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和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整個教學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以獲取最高的教學效率??茖W課離不開大量的實驗,教師可以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驗的形式可以是演示實驗,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實驗,通過實驗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帶領學生去做實驗。通過實驗營造出的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清晰本節(jié)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知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加深它們對本節(jié)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小學生的好奇心是最強的,讓他們直接參與到實驗中,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去觀察、實踐,有利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有利于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由于科學課的實驗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在科學課中實驗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比其它學科容易的多。
三、教法靈活多變,調動學生探究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教學活動??茖W教材中主要有實驗、觀察、考察和討論等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教學活動的顯著特點就是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安排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每一節(jié)的學習內容,都要求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對知識有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教師要根據(jù)每節(jié)課知識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獲取科學知識,形成科學技能。
在《四季變化》一節(jié)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學生觀察法,指導學生觀察季節(jié)變化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通過植物和雨雪的變化總結出不同季節(jié)身邊事物發(fā)生的變化。指導學生自己歸納四季的特點,讓學生整理分析、自主探究、形成結論。即向學生傳授了科學知識,又教給了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欲望,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的動手能力。
四、材料組織合理,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科學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法,探究材料的選擇主要取決于探究的效果。根據(jù)教材選擇的材料有的能反映自然現(xiàn)象,有的能顯示科學概念。學生通過對選取材料的探索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所以,材料的選取要具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同時,科學教師也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選擇材料,來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自己選擇和組織材料。如在學習《到苗圃去》一節(jié)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公園或田野尋找蒲公英,有條件的也可以讓學生提前在自己家中,在花盆里練習扦插繁殖和栽種一些小樹苗。其次,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對具有挑戰(zhàn)性的探究活動有很強的興趣。如科學活動課《走進樹林》,讓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在家長的帶領下走進樹林(盡可能離城市遠的),讓他們感受真正樹林是什么樣,收集一些紋路較清晰的樹枝、草,采集各種各樣蘑菇作為上課材料,上課時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材料。如果收集的同學多了,上課時教師的材料就多,學生見識的動植物種類就多,即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提高了他們的興趣。對于這樣的課,學生準備的都會比較充分。在走進大自然的同時又收集了學習材料,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五、實驗方法多樣,養(yǎng)成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在做好教材要求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的同時,我還要求學生開展課外的自主實驗。對于這類實驗都是以作業(yè)的形式提前布置給學生,在以后的課程講到這些內容時,在讓學生介紹自己實驗的結果,闡述實驗體會。這些實驗都是簡單易做,取材容易,不具有危險性或是用一些簡單的材料就可以完成的實驗。由于課外實驗都是和學生的生活關系比較密切的,學生比較感興趣,更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獨立實驗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實驗的習慣。例如,在講授《到苗圃去》一單元時,我讓學生自己在春天時尋找一段新的柳樹枝,截取一段,一頭削尖,插在家里的花盆中,觀察扦插后的變化。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只要能根據(jù)教材的內容要求,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將課堂教學上出趣味性、實用性,就會受到全體學生的喜歡。只有把新的教學理念結合教學實際融入到課程中,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我們的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