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璐
摘 要:“微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探尋如何抓住“微時代”的契機,在大學生群體中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前瞻性、可行性。做好“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借助“微”應用,搭建“微”平臺,凝聚“微力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微提升”。對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校立德樹人使命,助推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3-0231-03
大學生群體是對時代變遷感知最為敏銳的群體,特別是當今高校的學生主體——“90后”大學生,他們時代感強,信息化程度高,又熱衷于時尚、個性的新興事物。對于這樣一個以“微”為時代特征的全新時代的到來,他們對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這個時代最積極的追隨者和參與者。在“微時代”到來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順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利用“微時代”的優(yōu)勢特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實效性。
一、“微時代”的到來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微博、微信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悍作為外在形式,以小見大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微”事物,如雨后春筍般登上互聯(lián)網舞臺,越來越多的事物被加上“微”的前綴。從微博、微信、微店、微小說、微電影,到最近炙手可熱的微公益、微政務,讓現(xiàn)代中國悄然進入了一個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的“微時代”?!拔r代”中的小人物們通過“微”形態(tài)和“微”行動低調地表達自我,發(fā)出聲音,個人的“微觀世界”以碎片化的形式予以實時抒發(fā)和呈現(xiàn),人們的信息交流充滿著隨意性和日?;?。“微”生活使得人們無“微”而不至,社會參與意識普遍增強,人們習慣通過“微”傳播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社會熱點、焦點、突發(fā)事件或是生活中日?,嵤碌囊庖?、建議和看法。雖是“微時代”中一個極其微小的個體,微民卻盡己所能,用自己微小的方式,將社會點滴能量匯聚起來,凝聚成強大的網絡正能量。
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68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 894萬人?;ヂ?lián)網普及率為48.8%,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94億,較2014年底增加了3 6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進一步提升,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88.9%,由于手機使用者的繼續(xù)保持增長,網民上網設備逐漸向手機端集中。截至2015年6月,網民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4.6%,互聯(lián)網普及率在該群體中已經處于高位。“90后”已逐漸步入大學校園,他們是追求特立獨行、自由發(fā)展、個性解放、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自我表達的一代人,需要一個能夠施展才華、彰顯個性、展現(xiàn)自我的新平臺。微博、微信溝通交流起來更加及時、便捷,傳播內容豐富多樣,無所不含,傳播方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創(chuàng)性地提供了較為自由、平等、開放的人際交往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恰好符合年輕人渴望受到重視、表達自我、得到理解的特征。
針對熱衷“微”應用的“90后”大學生,高校需要準確把握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和特點,與時俱進地跟隨“微時代”新媒體革新的腳步,迎接挑戰(zhàn),創(chuàng)新方法,摸索前行,真正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解決大學生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有效地幫助每個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讓每個學生都能德才兼?zhèn)?,完成以德樹人的任務目標?/p>
二、“微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zhàn)
“微時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給青年大學生提供海量內容、拓寬他們視野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許多挑戰(zhàn)。
1.主題的去中心化銷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
“微”傳播的去中心化和主體多元化沖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揚的主旋律。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擔負著奠定主基調,弘揚主旋律,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微時代”,“去權威化”、“主體多元化”的特性下,海量信息的洶涌而至,對于價值觀還未成熟的大學生而言,一時難辨真假。其中,一些非主流,偽科學,甚至是淫穢污濁的垃圾信息,會給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帶來巨大沖擊。大學時期,正是青年學子意識形態(tài)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稍受影響就會造成思想上的混亂。比如,“微媒體”中熱炒的碰見摔倒老人不敢扶等觀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引導的尊老重老,道德至上形成了對立,嚴重沖擊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教授的內容,銷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將建立起來的權威性。致使喜歡求新,求奇、卻缺乏認知辨別能力的大學生,極易因盲目地崇拜而出現(xiàn)價值觀偏離的情況,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負面影響。
2.潮涌而來的海量內容檢驗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把關能力
“微時代”的信息傳輸平臺有著高度自由、全面開放的特征,“微”媒介是即自媒體時代的個人表達工具,也是人際交流工具。“微”媒介溝通上下、“微”生活全程透明,每個微民都是可以是闡述個人思想,發(fā)表獨立言論的“麥克風”。正是因為微“媒介”全方位開放式的傳播特征,使網絡傳播呈現(xiàn)出內容多元化,傳播主體草根化,傳播“門檻”越來越低的趨勢。利用即時通訊工具,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發(fā)布所見所聞的消息,發(fā)表所思所想的評論,向廣大網民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一面,使得每個用戶的言行都有可能被不斷地烘托、放大成一種趨勢、一種話題,甚至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由于青年大學生普遍對特立獨行的人,獨樹一幟的思想感興趣,但社會閱歷尚淺,這就使大學生難以甄別、篩選網絡上的海量信息,很容易盲目跟風,轉發(fā)不實信息?,F(xiàn)如今,更有心懷叵測的人在網絡上發(fā)布危害國家利益、危及民族團結的反動言論,有意煽動不明真相的大學生進行游行示威、打砸搶燒、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等惡劣事件。不利于校園輿情的穩(wěn)定,使學校輿情監(jiān)控工作難度大大增加,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預見性和控制力構成了挑戰(zhàn)。
3.高速更新的信息沖擊著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多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進行不斷地探索、嘗試,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因此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以課堂灌輸課本內容,或者是舉辦一些主題活動、講座等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微時代”信息接收的日?;图磿r性,大學生基本上每時每刻都能接受到最新鮮新聞資訊,大到國家時事政治,小到微信朋友圈中好友的一言一行,這也就造成了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相重疊的教育內容往往會滯后于“微媒體”等新媒體傳播工具更新的信息,大學生對新鮮名詞及新興事物的認識也常常會超前于教育者,教師跟不上學生的所思所想,把握不了學生的切實所需的教育內容。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現(xiàn)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多是以固定的教室、學生與既定的教師支撐教學,時間與教學形式也是固定的,一些學生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刻板、束縛,每節(jié)課用45分鐘獲得的知識量不如花幾分鐘時間,刷新幾個手機網站的內容量大。于是加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缺課率,降低學生課程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即便來到教室,也是“埋頭苦干”——刷手機。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重復,單一,說教性強,形式固定,難免會有學生逃課,缺課,課堂上心不在焉,使傳統(tǒng)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未能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就容易導致大學生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失去興趣與耐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消極影響。
4.時代發(fā)展考驗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適應性和應變力
與大學生對“微時代”的熱衷相比,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顯有些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許多教育者對“微時代”了解和熟知遠遠不及所教的學生,反過來,很多教師是受學生的帶動進入“微生活”。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微時代”的更是少數(shù),“微應用”、“微傳播”的優(yōu)勢功能還未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地開發(fā)利用,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不了解“微時代”中的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不認識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新事物,缺乏對“微時代”中各種思潮敏銳而準確的鑒別能力。為適應社會大環(huán)境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要在不斷升級中優(yōu)化。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適應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緊跟時代脈搏,主動接納“微時代”及衍生的新事物,使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通過“微應用”向學生滲透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利用“微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時刻了解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動態(tài),全面把握大學生的成長軌跡,切實做到與時俱進,與生俱進。
5.大學生的“微”生活狀態(tài)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壓力
“微時代”所包含的種種特征悄然改變著人們以往的生活習慣。其短小、細碎、簡言的語言特征迎合了當今社會人們的快節(jié)奏生活狀態(tài)。比如,微博表述一次不超過140字,微信語音傳遞一次不超過60秒,微電影放映時長不超過300秒等等,這樣的傳遞形式,以高效快捷地接收數(shù)量龐大、種類豐富的信息,但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信息瑣碎、口頭化等特點,所表達的文化內涵也缺乏深度、完整性,因而形成了一種急功近利,淺嘗輒止的文化氛圍,浮躁、不安、急于求成的心理占據著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的內心。這種生活方式同樣影響著熱衷“微生活”的在校大學生們,語錄體的名言警句備受熱捧,同學之間爭相轉發(fā),能夠真正拿起書本靜心閱讀的學生越來越少;情感的流露用一個符號表達足以,動筆寫一篇隨筆,記錄心情,對知識只求一知半解,缺乏深入研究精神;對社會問題的了解膚淺,缺乏持續(xù)關注;學習工作僅憑短暫的熱情,缺乏長久地堅持。長此以往,嚴重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人生目標。“微時代”的另一重要時代特色是講求高速度和即時性,大學生群體使用“微媒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延展人脈關系網,擴大其群體影響力,在瞬時間將自己的價值取向,個性評論,新鮮事件傳遞給更多的人,使自己成為他人注目的焦點。但對于心理還未成熟的大學生而言,成為“意見領袖”的自我滿足感,促使他們不惜夸大、扭曲事實,采用極端言行來博得關注,出現(xiàn)叛逆、追求非主流文化等心理問題,甚至違背基本道德,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微時代悄然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他們的行為、態(tài)度、思想都深刻地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無論是心理還是行為上的偏差都可能影響青年學生今后一生的道路,因此對大學生良好“微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挑戰(zhàn)。
三、“微時代”下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接受人”,“感化人”“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其根本目標在于實現(xiàn)以德樹人,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拔r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善用“微”應用,構建“微”平臺,增強“微”動力,才能走近學生,貼近學生,才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增強“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1.借助“微”應用,發(fā)揮引導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拔r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際、娛樂、情感等都可以在一個“微”字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肯當學生的粉絲,注冊專門的微博、微信賬號用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與學生互相關注和加為好友,這樣只要學生登錄微博、微信就能看到老師微博、微信上的內容,學生通過分享還會以核裂變式瞬時迅速傳播開來,從而使更多的青年學生看到,從中受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看到學生微博、微信上發(fā)布和關注、分享的內容,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通過微博、微信的評論功能有針對性地予以教育、引導和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充分把握一些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這一有利契機,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國慶節(jié)、教師節(jié)、母親節(jié)等節(jié)日,發(fā)起微話題,吸引同學們積極、廣泛參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孝敬感恩教育。利用“微應用”的評論,關注,轉發(fā)等功能,傾聽學生心聲,了解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因生制宜。以引領學生實現(xiàn)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為根本任務,形成大學生行為強化的長效機制,匯聚正能量,使學生朝著健康、積極的正確方向轉變,努力幫助正行走在人生岔道口的青年大學生做出正確向上人生之路的選擇。
2.搭建“微”平臺,重視滲透的力量
“微時代”背景條件下,高校應及時搭建以“微”媒體為載體的連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管領導、專職教師、輔導員、學生和家長的全方位交互式的網絡立體平臺,改變傳統(tǒng)的“直接灌輸式”的教育方法,營造多元化的傳播氛圍,使教育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拔ⅰ泵襟w傳播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通過“微”軟件教學,可以把最新資訊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有機結合起來,讓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課堂更加鮮活、生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使傳播途徑更加靈活多樣,除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開辟更多途徑,利用學生細碎的時間,通過“微”電影、“微”公益等“微”形式予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浸潤、包圍。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不斷地滲透、融入和貫穿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氣”“貼地皮”,實現(xiàn)以實踐體驗、人文關懷和自我教育為主的全方位滲透式教育。
3.增強“微”動力,體現(xiàn)凝聚的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不僅取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取決于管理者,更取決于學生的個人素質,“微時代”要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需要各方主動發(fā)揮其內在能動性,形成密切聯(lián)系,果斷執(zhí)行,共同提升的局面。加強高校各職能部門的有機聯(lián)動,學校黨委必須緊跟時代發(fā)展要求,吃透國家相關的綱領方針,及時果斷決策,將“微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納入日程安排。各學院黨委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必須本著三貼近原則,培養(yǎng)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熟悉并主動運用“微應用”,利用“微平臺”及時跟蹤學生思想變化,引導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好各學院積極分子,班級干部的“微力量”,并且通過他們在學生群體中“意見領袖”的作用,利用“微傳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微話題”、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微活動”、提供更加符合學生發(fā)展的“微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動力的增強,會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凝聚力,各方水平的上升,必將拉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邁上新臺階,開創(chuàng)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陳志勇.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3]張明明.微博、微信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
[4]馬建青,顧青青.“微”時代創(chuàng)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4(8).
[5]趙欣.“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14(1).
[6]陳躍,伍玉松.“微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報,2012-02(7).
[7]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DB/OL][2015-11-01].http://202.201.33.104/files/1033-
000000C5F1A7/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