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花
摘 要:就提高生物課堂的有效性,提出應用陶行知先生“做中學”的理論觀點,并從實踐操作、模型構建、繪圖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做中學;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理論。陶行知先生曾強調: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為學。他十分重視“做”在課堂上的作用,認為“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要做得好”。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感,課堂教學中急于將書本上的知識或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并不能取得預期的良好教學效果;而讓學生親自參與發(fā)現知識和結論的過程,也即通過“做中學”,知識和結論才能真正被學生所理解和掌握。據此,筆者從以下實踐操作、模型構建、繪圖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斯賓塞曾經深刻地指出:“應該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得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fā)現得盡量多些。”著名的俄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巴甫洛夫更主張:“要學會做科學中的粗活?!彼f的“粗活”即指通過實踐去探究。思維始于操作,操作又能促進思維,而生物是一門以操作性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读x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辈ⅰ澳軌蛘_使用一般的實驗器具,掌握采集和處理實驗材料、進行生物學實驗的操作等技能”作為學生能力發(fā)展方面的首要目標。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開展學科實踐性活動,努力創(chuàng)造實驗條件,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多設計一些能讓學生自己去看一看、試一試、做一做,運用多種感官協(xié)同操作的探究性活動,使學生有機會真正通過自主的實踐探索,增進對生物學知識的了解,并增強學習生物的興趣。
例如,在“觀察溶液濃度的大小對植物吸水的影響”時,我設計了一個探究性實驗。在做實驗之前,我讓學生思考:①拌西紅柿時,盤中為何有水產生呢?②對于撒鹽或糖后有水滲出,黃瓜或蘿卜為什么會變軟?引導學生思考并動手探究:取兩塊大小體積一樣的蘿卜條,將其分別放在裝有等量的清水和濃鹽水的兩個燒杯中,讓學生對蘿卜條在濃鹽水中變軟的現象有更直觀的印象。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對實驗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思考,還能更好地學到許多實際操作的知識和技能,也為以后的實驗題的解答做好了準備。
二、引導學生在模型構建中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標準》中明確將建構生物學模型的有關知識也作為課程的目標要求,這一要求在現行教材中也有了相應的體現。初中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建構活動,主要是以實物或圖像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所具有的特征,即物理模型。教材一般都先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再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建立相應的模型,從而讓學生體驗建立模型中的思維過程,領悟模型的建構方法,并獲得或進一步鞏固相關的生物學概念。在模型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要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模擬,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將親身感受和體驗模型建構的過程和方法,領悟模型的要素與關鍵,在獲得模型建構成功的同時,也能有效提升認知水平。
例如,在“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一節(jié),學習完腎臟的組成結構基本知識后,讓學生用橡皮泥制作腎臟的結構模型和腎單位的結構模型。不但可以進一步鞏固知識,將抽象的腎單位具體化、形象化,更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引導學生借助繪圖去學,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成效
《標準》“課程目標”中能力發(fā)展方面還強調學生應掌握“生物繪圖”的技能,并要求學生能“用準確的術語、圖表介紹研究方法和結果,闡明觀點”。在生物教學中,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影響學生頭腦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因此學生也容易遺忘。而采用邊學習邊繪圖的方式,能幫助學生將生物學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規(guī)律、現象等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可起到語言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所以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借助由學生自己繪圖的方式,啟示學生去表達、描述、介紹對一些概念、原理、規(guī)律等基本知識的理解,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學了“動、植物細胞結構”之后,我要求學生繪制動、植物細胞結構圖,并請兩位學生進行板演,以作示范和幫助發(fā)現可能出現的問題。由于有了繪圖輔助理解的作用,學生對細胞結構的理解、記憶效率大為提高,且為學習后面的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做中學”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積極主動性,又提高了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成效,更發(fā)展了學生探究、整理知識的能力,由此讓生物課堂變得既生動活潑,更富有有效。
參考文獻:
張秀紅.和諧互動讓生物課堂教學更有效[J].學苑教育,2011(1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