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增 劉延書
摘 要: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與反饋的過程,其目的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情感的通暢。輔導員作為學生日常管理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頭兵”,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與他們之間順暢的溝通是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輔導員應當在工作過程中注重對溝通原則的把握和溝通方式技巧的選擇,以達到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輔導員;學生管理;溝通技巧
一、輔導員與學生溝通應把握的原則
1.相互平等的原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師生雙方在人格和尊嚴方面都有自己的原則。特別是90后大學生,在當前大背景下具有極強的“本我”意識,如果在溝通過程中,輔導員老師一味地發(fā)號施令,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從而產生抵觸心理和情緒,甚至會影響溝通的順利進行。當前學生都具有很強的自尊心,因此,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對其人格的保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不僅體現在知識方面,二者之間還是“平等的雙向精神交流。通過理解和對話,獲得對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相互驗證、修正和強化,這種交流和溝通滲透著人文關懷要素”。此外,輔導員還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注意每個學生的機會均等,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2.以誠相待的原則
真心實意、坦誠相待的溝通交流可以破除人們的心理防線,清除溝通障礙,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90后大學生群體仍處于叛逆期,他們對輔導員所施加的教育影響會有選擇的接受。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時,態(tài)度要真誠,用真實的自己來感染學生,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同時要替學生保守秘密,換位思考,從學生的利益角度去考慮問題,方能贏得學生的尊敬,雙方才能開誠布公地進行溝通交流,達到溝通的效果。
3.遠近適宜的原則
輔導員和學生作為高校中的兩種角色,角色不同必然會使他們之間產生一定的距離,對距離的合理把控能對師生間的溝通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輔導員要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要把握遠近適宜的原則,力爭做到親密有“間”。特別是一些新入職的輔導員,剛剛完成由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變,與學生的年齡差距較小,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既不能表現出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也不能完全與學生打成一片,稱兄道弟,把教師的職業(yè)身份拋到一邊,這樣都會影響到正常師生關系的構建,進而影響到師生間的有效溝通。
二、輔導員與學生溝通方式的選擇
現實條件下,每個輔導員會面對多個班級,有的輔導員甚至會面對二三百名學生,加之輔導員工作的煩瑣性和復雜性,要想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達到有效溝通的教育目的,就必須在學生的日常管理過程中采取靈活多變的溝通方式。
1.群體溝通
群體溝通是一傳統(tǒng)的師生溝通方式,它可以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群體溝通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主題班會、座談會、黨團日活動以及一些特定的學生活動。群體溝通前要求輔導員老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并且時刻以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學生工作理念為導向,內容要新穎、真實、貼近學生實際。
2.個別談話
個別談話也是輔導員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傳統(tǒng)方式,是解決個別學生特殊問題的教育管理方法,同時也是對群體溝通的有效補充。輔導員在進行個別談話時,首先要盡可能地全面了解談話對象的具體情況,比如學生的學習狀況、家庭情況、性格特點、愛好特長等。其次,還應當注意保密,以得到學生的信任,才能使談話活動深入開展。再次,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在工作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情緒低落情況,談話過程中要有耐心,態(tài)度要溫和,更不能將低落的情緒傳遞給學生。輔導員在談話過程中要變被動為主動,不能把個別談話變成教育“問題”學生的專利,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與煩瑣的事務性工作區(qū)分開來,設立專屬的“Office Hour”。
3.新型溝通方式
新媒體的出現,催生了多樣化的溝通方式,比如利用QQ、微博、微信、飛信等網絡通信工具,這也成為師生間信息傳遞的普遍方式。輔導員可以利用這些通信工具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互動交流。根據各類媒介的不同特點,有選擇地使用,既可以一對一的個別交流,又可以一對多開展群體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輔導員的工作量,節(jié)省輔導員的時間。在新媒體的使用時,應當注意信息時間的選擇,避開學生上課時間,以免影響正常的課堂秩序。
輔導員與學生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有利于二者之間產生共鳴,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學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全發(fā)展, 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整個班級凝聚力的提升。輔導員老師在工作過程中應當合理把握與學生溝通的原則,合理選擇溝通方式,并注重溝通技巧的運用,師生間才能開展有效的溝通,進而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賈飛雄.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有效溝通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教學研究,2013(3).
[2]瞿聰.如何實現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J].教育學論壇,2014(10).
[3]鄒顯波.淺談高校輔導員如何有效與學生溝通[J].知識經濟,2014(6).
作者簡介:劉艷增(1980- ),男,山東濰坊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