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華
摘 要:通過《復制與變換》中的復制和變換有機滲透融合在《多變的形狀》內(nèi)容的教學中,有機穿插,使得復制與變換不再是一個內(nèi)容的單獨教學。把“復制”滲透在繪制教學大樓輪廊的繪制訓練中,把“變換”滲透在繪制不同的小樹和小花的繪制訓練中。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操作,能夠靈活地應用復制與變換技巧,把復制與變換的技巧訓練與作品實踐相結(jié)合,讓應用更加貼切,教學效果更加明顯,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有機整合;學法融合;提高效率;提升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漸漸進入大眾化,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廣涉手機操作系統(tǒng)與電腦的Windows操作系統(tǒng),普通的窗口操作已經(jīng)有所涉及。因此,在三年級上冊的“畫圖”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扎實地進行基礎工具的訓練,還可以結(jié)合靈活的復制與變換,提升學生巧妙利用工具提高繪圖效率,同時讓學生懂得利用電腦工作的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強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
一、設計思路
浙教版三年級上冊《多變的形狀》一課中,許多繪制都是一些重復的操作,雖然其目的是為了通過重復操作的訓練提高學生使用工具的技能,但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不利于他們靈活應用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我在這課的教學中,把《復制與變換》的技能有機地滲到前兩課的教學中,把復制粘貼與《多變的形狀》的教學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使學生巧妙地、根據(jù)需要適時地使用復制粘貼與變換功能,提高作品繪制的速度。另一方面,在Windons系統(tǒng)和應用軟件操作中,復制粘貼幾乎無處不在。讓學生學會適時地使用這些命令在他們以后長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把復制與變換滲透在畫圖教學中,不僅給課堂帶來一定的深度,還給學生帶來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在《多變的形狀》一課的教學中,提早滲透“復制”這個知識點,在使用直線、矩形等工具繪制大樓和各種窗戶的時候,發(fā)現(xiàn)許多繪制都是相同的重復操作,而且每一次繪制都很難做到與前一次繪制位置和大小完全一致。當繪制好一幢大樓后,啟發(fā)學生如何利用復制和粘貼功能很快捷地復制一幢同樣的大樓,這樣我們的繪制效率會大大提高,而且兩幢大樓能繪制成一模一樣。同樣也可能利用復制粘貼的方法來繪制一排排整齊而大小相同的窗戶。同樣,在《多彩的圖畫》一課中,美化校園過程,各種形似的小樹如果一棵棵畫則太花時間,而純粹復制同樣的樹又顯得機械不美觀,如果使用把小樹復制后再換一個水平方向的變換和變化大小,那么這些小樹根據(jù)透視關系排列在一起會錯落有致,美觀多了。此時就把變換直接引入,讓學生感受到變換的應用時機就在此時,達到單獨專門訓練達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下面就《多變的形狀》與《復制與變換》一課的局部教學片斷進行舉例說明。
二、教學片段:多變的形狀與復制粘貼的整合教學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繪制教學樓輪廊,掌握“直線”“矩形”“橢圓形”和“圓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并且通過看書本自學了解Shift鍵在圖形繪制中的功能。
2.通過研究性學習和實踐,初步掌握使用復制粘貼的方法繪制相同的窗戶和大樓輪廊。
3.在具體的操作過程,掌握“撤銷”“重做”和保存文件的操作。通過內(nèi)容調(diào)整的融合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適時使用復制粘貼的方法提高操作效率和靈活運用工具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各種繪圖工具的熟練使用
2.難點:利用書本自學復制粘貼的方法繪制出大小相同的圖形
(三)教學活動設計
1.任務設計一:
教師活動:提出要求:根據(jù)書本提示,使用直線和矩形畫一幢學校的大樓輪廊,并且利用橢圓和圓角矩形等工具畫出你喜歡的窗戶。思考:畫同樣大小的圓和圓角矩形用什么方法比較簡單?答案可以在本書中找。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jù)要求操作,可以適當?shù)匦〗M討論研究。
師生操作反饋交流:
(1)請你說說:為什么你的直線橫是橫豎是豎?(根據(jù)書本提示:畫橫線或豎線,按住Shift鍵能畫出筆直的線條)
(2)你的圓為什么能畫得那么圓?(學生演示操作)
(3)你在畫同樣的圓和圓角矩形時使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在畫同樣大小的圓的時候,總是畫得大小不一樣,在書本的24頁找到了使用復制粘貼的方法,可以無限地復制同樣大小的圓和
矩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jù)書本提示操作,提高他們信息技術的自學能力、舉一反三的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2.任務設計二:
教師活動:使用復制和粘貼的方法,再畫一幢相同的大樓,你能行嗎?學生基本完成后,根據(jù)學生作品情況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評價。
學生活動:學生實踐操作與學生的作品展示并評價。
師生反饋交流:
1.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你認為哪一點應用值得向大家推薦使用。
2.你認為他們的作品中哪一點值得你點贊,還有哪些地方你認為可以怎樣改進?
設計意圖: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教學效果測評
通過幾個班的教學,從課堂中學生的操作實踐和作品反饋情況來看,有以下幾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1.學習興趣空前高漲。這主要歸功于讓學生不拘泥于死板的機械重復訓練,利用復制粘貼巧妙地克隆了教學樓的輪廊,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成功體驗,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2.開展在書本幫助下的研究性學習。學生開始體驗在書本的幫助下開展自學,運用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成為他們終身學習的一個良好開端,為將來自學信息技術提供一個好方法。
3.培養(yǎng)了學生適時應用復制粘貼和圖形變換的應用能力。教無定法,教材本身就是一個教學的基本參考,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理念與學情,以取得較佳的教學效果為準則適當調(diào)整為施教之上策。適時地使用復制粘貼和圖形變換的應用能力是信息技術學習活動中取得的高層次應用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引導和創(chuàng)造引導窗口,把教學內(nèi)容前后相互融合,取得適時應用的能力培養(yǎng)時機。
4.激發(fā)了學生靈活應用圖形變換的創(chuàng)造力。由適時應用能力發(fā)展到靈活應用能力,這又是一次應用能力的飛躍,有不少可以“跳一跳”的學生已經(jīng)從適時應用能力階段跳躍到了靈活應用能力階段,這既符合因材施教原則,又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為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奠定良好的思維基礎。
當然,這樣的教學設計也有應用的局限性,對于信息技術學習和操作能力不強,本身舉一反三能力不足的學生來說,需要在效果評價的時候進行分層評價,制訂基本的技能目標,不能過高要求他們,否則會分化學習效果,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趙建泳.三疑三探善問會學:以《復制與變換》為例論“教學生學”課堂實踐[J].新課程:中旬,201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