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艷
[摘 要]春秋時期,因材施教理念就早已落實于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是有積極意義的。文章主要探討初中物理教師如何在備課過程中體現(xiàn)因材施教。
[關鍵詞]初中物理 備課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 G633.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40079
一、因材施教的溯源及意義
1.因材施教的溯源
自初中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幾乎能在所有學科的《課程標準》中都能看到“因材施教”四個字。何為“因材施教”,較常見的定義是:“依照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盵1]
追溯到春秋時期,因材施教的理念就早已存在。子路和冉有問孔子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孔子給兩人回復的答案卻截然相反??鬃幼尦褟姾脛俚淖勇范嗦犘珠L的意見,卻讓性格猶豫的冉有立即行動。可見,“因材施教”的思想可以彌補學生性格上的不足,使其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2.因材施教的意義
現(xiàn)代教育,全然不同于古代,不再是由一名教師傳授多方面的知識,而是由各??平處煶袚緦W科的教學工作,教學過程多采用集體授課制。集體授課制的教學模式下,一名??平處熋鎸Φ氖撬奈迨畟€學生,而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各自的特點、愛好及特長。傳統(tǒng)的集體授課制不可能兼顧到所有的學生,往往是教師“顧中間,兩頭不管”的狀態(tài)。為此,有些學校在編排班級的時候,將優(yōu)等生、中等生及后進生分派至不同層次的班級,可謂是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實際上這樣的分班模式,使少部分優(yōu)等生感到勝人一籌外,對大部分學生造成的是一種傷害,讓他們覺得自己技不如人。特別是被派至最后層次班級的后進生,沒有認同感,更沒有榜樣的作用,覺得學習無趣,給教師的課堂管理帶來了相當?shù)睦щy。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文規(guī)定不準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那么,如何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zhì),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真正有效地開展因材施教,顯得尤其重要。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提到:“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腦力勞動的成功和樂趣?!盵2]只有有效地開展因材施教,才能保護每個存在個體差異學生想要繼續(xù)認識世界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將所有學生的潛能力都發(fā)揮出來,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
二、物理教師要在備課過程中落實因材施教的措施
初中教學階段,每門課程都有其各自的特點。而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一堂好課的“預設”階段,只有將課堂的“劇本”編寫好,才能在課堂上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物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落實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能“各取所需,挖掘潛能”。
1.充分了解學生,建立學習小組
學生永遠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新課程理念中,學生不只是教學的對象,更是主動探索知識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共同參與者。備課過程中“備學生”是基石,教師的指導對象就是學生,最終的教學目標也是為了使學生取得最優(yōu)化的發(fā)展。當同一個班級出現(xiàn)那么多不同個體的學生時,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每個學生具備的能力是不同的。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主要的八種能力是語言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擅長物理學科的同學,其優(yōu)勢在于數(shù)學邏輯智能和空間智能發(fā)展較好。
教師在認真了解學生后,可根據(jù)每個學生在數(shù)學邏輯智能和空間智能的不同,將學生大致分為一類、二類、三類學生。第一類為這兩項智能較強的學生,而三類學生在這兩項智能上較弱,居于中間層次的二類學生人數(shù)最多。教師可將班上的學生分成6~8個小組,每個小組由6~7人組成。每個小組都有1~2個一類學生、3~4個二類學生和1~2個三類學生。建成學習小組后,可以讓組內(nèi)物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做小導師,讓自制能力強的學生做小組的管理者,發(fā)揮小組成員的優(yōu)勢,帶動后進學生共同進步。
2.分層制定教學目標
不同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要求不盡相同,既有“知識與技能”的A(知道)、B(理解)、C(掌握),還有“過程與方法”的A(感受)、B(認識)、C(應用),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A(體驗)、B(感悟)、C(形成)。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針對不同類別學生,對教學目標加以調(diào)整。課程標準的等級要求應普遍適用于二類學生,一類學生可以將其標準定為C級別,而對于三類學生,可降低等級要求。如“日食成因”的教學目標的設置,三類學生只要求知道成因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二類學生則需要理解月球?qū)⑻枔踝〉墓饴穲D,而一類學生則要求掌握日全食、日偏食、日環(huán)食的形成區(qū)域。
給不同類別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后,教師就能使實際課堂的提問有所側重,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各類別的學生只需“跳一跳”就可以夠到自己所需的東西,這樣做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駕馭知識的情感更加強烈。
3.有針對性地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
物理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如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分組實驗法、探究法、練習法等。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減輕學生的疲勞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的思維處于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第三類學生相對其他兩類學生而言,他們更喜歡生動的物理實驗。結合物理實驗特點,教師在備課時,應多設計生動的物理實驗,如“大氣壓強”一節(jié)的備課中,設計讓學生親自嘗試“易拉罐被壓扁”、“紙片托水”、“瓶吞雞蛋”和“拉吸盤拉不開”等實驗來感知大氣壓的存在,使三類學生能保持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對二類學生,則可以用討論法分析易拉罐為何能被壓扁的原因。
教師應合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啟發(fā)各類學生主動思考,備課時應該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置不同的臺階,讓學生達到各層次的教學目標。
4.“導學案”上設置不同的分層練習
“導學案”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效參與課堂學習,不僅僅限于幾個被提問的學生,加大了教學的寬度。物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多嘗試使用集體備課的結晶——“導學案”,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當然,在“導學案”中要為各類學生設置相應的練習。如在設計“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一節(jié)習題內(nèi)容時,可編制適用于第三類學生的必做題I:如上圖所示的杠桿,請畫出杠桿動力F1的動力臂;適用于第二類學生的必做題II:在杠桿逆時針轉(zhuǎn)至水平位置的過程中,分析F1的變化情況;以及適用于第一類學生的選做題III:當圖中F1的方向換作始終垂直于杠桿或豎直方向時,請分析杠桿轉(zhuǎn)至水平位置過程中F1的變化情況。這樣的習題設置可以使教師體現(xiàn)因材施教,讓學困生受到鼓勵,中等生看到激勵,優(yōu)等生接受挑戰(zhàn),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使他們都能取得較好的發(fā)展。
物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若能以學生為本,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定能使每個孩子都體會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保持對探索未知事物的熱情,使其更全面地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西北師范學院中文系編寫組.漢語成語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