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斌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文課程進行了重新定位,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重新定位,從側面反映了小學語文是以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基本點的課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服務于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高這一根本性目標。教師只有確立“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觀,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益。為此,本文對新課改下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突破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語言文字運用;感知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包括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學習語文的核心理念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體會語言文化的魅力,并能夠靈活運用語言文字。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則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
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內涵與意思的前提下才能夠正確使用所學過的語言文字。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依據教材挖掘課本中的文字內涵,輔助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理解語言文字表達手法,并學會運用這種手法。在《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苯處煈撦o助學生理解“貪婪”“吮吸”和“甘露”的意思,然后再指導他們運用這些詞語和擬人手法造句,從而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
二、通過寫作和練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要明確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正確使用這種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發(fā)展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需要合理的測試,讓低年級的小學生寫一些小練筆,像留言條、看圖說話等,為了確保學生不再寫太多的錯別字,語文老師要定期給學生聽寫字詞,讓學生多修改、多練習寫錯的字詞。對于高年級學生,要讓他們練習寫作文、寫故事,引導他們閱讀高雅的文學作品,并讓他們寫出自己的見解和感想,在寫作過程中注意標點符號和修辭手法,對于學生寫作上出現的錯誤,老師必須及時糾正,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修養(yǎng)。
很多學生在作文中誤用成語,如“吉光片羽”本來是指殘存的珍貴的文物,很多小學生以為這個成語形容的是時間;“斷線風箏”指的是一去不復返的人或事物,小學生以為這個成語意思是風箏斷了線。所以,老師要指導學生養(yǎng)成查字典的好習慣,讓學生不要亂用成語,為了確保成語的正確使用,首先要理解成語的意思,不懂就要查字典。要讓學生正確使用成語,不僅要讓學生多查字典,也應該讓學生多練習寫作。
新課改的課后練習題很新穎,老師應重視這些練習題,指導學生做好這些習題。小學六年級的課文《窮人》和《凡卡》的課后習題中都有這樣一道題:讓學生續(xù)寫課文。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編寫故事。編寫故事的時候要結合實際,《凡卡》講述了9歲男孩凡卡的悲劇,故事的結局不可能是喜劇?!陡F人》描述了一對雖然貧窮但是心地善良、富有愛心的夫妻,他們自己已經有五個孩子,卻依然收留了死去的鄰居的兩個遺孤。教師在教育中要讓學生發(fā)揮愛的想象力,為這篇課文續(xù)寫故事。
練筆和寫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學生在寫作中難免會出錯,教師應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并鼓勵他們繼續(xù)努力。對寫得好的學生應該予以表揚,增強其自信心和寫作動力。
三、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傳統(tǒng)教育中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教育過程中要重視課堂互動,重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的學生書面寫作能力很強,但是不擅長口語表達。素質教育主張學生要積極發(fā)言,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倡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語文老師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課堂互動來解決問題,這樣能激發(fā)他們發(fā)現問題并探究、解決問題的自主性,讓他們善于思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有利于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語文老師要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重點通過寫作和練筆提高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注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推動語文教育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城關東區(q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