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人文學科,以史為鑒,資治育人是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也是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歷史教科書中有著豐富的史料,在新課改推進的過程中,實現歷史教學與道德教育的相結合,對于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國家建設有著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道德教育;教師引導
當今社會常說90后00后是一個缺乏信仰、沒有健全的道德法律意識的群體,雖說這樣的說法偏激,但是也確實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例如近些年發(fā)生的藥家鑫事件、李冠豐案,還有一些校園暴力案件……都是一群衣食無憂的年輕人肆無忌憚地踐踏道德和法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fā)展,為什么在文化層面上人的道德或者法律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了呢?而這種情況為什么會越來越多的發(fā)生在青少年身上呢?筆者認為既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更有學校教育的原因。哲學家亞斯貝爾思說:“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須先使歷史進駐個人,使個人從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
中學學習階段對于未成年的學生是一個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最佳時期。撒65E6我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現就如何從歷史教學過程中利用豐富的歷史教學素材發(fā)揮道德教育的功能之角度闡述一下。
中國古代的儒家,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包括“智、仁、勇”,“恭、寬、信、敏、惠”和“溫、良、恭、儉、讓”等道德品質的范疇體系。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要求。但是如果一個少年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那又如何實現鄧小平同志的目標呢?而“歷史本身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和說服力,使得它成為進行德育工作最好的載體之一”。所以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歷史教學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教化的民族,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值得我們去發(fā)掘,并且為之深思,如舍生取義、求索攻堅、追求真理、不畏艱險、尊師敬業(yè)、謙虛禮讓、崇儉反奢,誠實正直等等。許多仁人志士的立身名言和事跡對于現代青少年同樣有著極為重要的教化意義。例如司馬遷身殘志堅,忍受著極端的痛苦著作了流傳千古的紀傳體詩書《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商鞅為求變法成功“立木取信”;“得季布一諾,如得千金”;十歲小兒孔融讓梨,彰顯謙讓精神;孫中山先生26歲參加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斗爭,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他屢敗屢戰(zhàn),雖然革命尚未成功,但是他“天下為公”的人格和使命感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先輩良好的道德品質必定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學生為中心,積極采用“活動教學”、“體驗教學”、“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讓學生自覺搜集史料的同時,展開激烈地討論,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切身去感受歷史人物的道德品質。例如在講到“聞雞起舞”、“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典故時可以反問學生“在如今這樣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們的勤奮程度是不是有些落后了,不如古人了呢?我們欠缺的地方又應該如何彌補呢?”正確地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從而使得學生在道德品質上得到熏陶。
其次,作為一個自覺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道德品質的老師,必須做好課前準備,精心備課,挖掘歷史知識中的德育素材。要真正實現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的結合,在課前的備課中必須體現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即德育這一目標。在課堂上信手拈來的史料則會缺乏條理性和說服力。這就牽扯一個問題,歷史教師如何準備好德育素材呢?第一,教師要充分掌握歷史教材,不是說背記課本中的每一個知識點,而是對于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延伸,講解出其中的道德情感,并由此提煉一些道德品質觀點。例如講到明朝宦官專權貪污腐敗之時,相反,朝廷中亦有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的清官。比方說海瑞,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于蔑視權貴,從不諂媚逢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戶部主事海瑞買棺材,別妻子,散童仆,以死上書,勸說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這幫方士的騙術,應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詔命下獄論死。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如是評價這篇奏疏:“這一奏疏的措辭雖然極端尖辣,但又謹守著人臣的本分?!边@是教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極好的例子。第二,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定型階段,而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的思想也是多變的,這就要求歷史老師時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道德取向,只有了解這了這些才能把握住學生的心理,從而制定出符合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教案和課件。要做到這點前提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例如針對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得解答的困惑會讓學生將其與課堂的學習對號入座,因此,教師務必正確分析事件與人物,減少教學活動中的盲目性,以給學生正確引導。
最后,作為歷史教師要真正做到歷史教學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必須知行合一、以身立教、以德育德。愛因斯坦說:“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重要源泉是教師的德和才,無德無才的教師是絕對不可能收到愛戴和尊敬的?!迸e一反例,汶川地震范跑跑事件,當大地震發(fā)生時,正在上語文課的范美忠不顧學生自己先一溜煙兒跑到操場上。事后還這樣對自己的學生說“我從來不是一個勇于獻身的人,只關心自己的生命,你們不知道嗎?上次半夜火災的時候我也逃得很快!”像這樣的老師是如何為學生樹立先人后己的榜樣呢?教育講究言傳身教,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承擔德育教育工作的同時必須加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不斷完善人格,用自身的道德魅力感染學生,如果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不高,無論在課堂上講的如何出彩,都是沒有根基的。如此,不僅達不到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的完美結合,更會降低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信,長此以往也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無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加強中學生學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作為加強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的重要學科,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價值和責任。作為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道路的理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高尚的思想品質,教會學生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思維方式。只有真正從精神層次受到了歷史教學的洗禮,才有可能讓我們的的學生的道德神經受到觸碰,以便時刻鞭策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4-195.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04-218.
[3]韓東才,李季.德育新思維[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6-181.
[4]胡田庚.中學德育課程與教學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5-68.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
見[R].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馬健.歷史教學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5.
[7]許素娟,苑玲燕.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滲透[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
[8]楊瓊.歷史教學與道德教育[J].甘肅日報,2008年8月.
[9]顧毅.新課程下歷史學科德育滲透的策略[J].政史地教學與研究,2011.
[10]張麗杰.寓德育教育于歷史教學中[J].中國校外教育,2012.
作者簡介
丁莉(1988—),漢族,山東煙臺人,陜西師范大學在職歷史系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