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培德
摘 要: 教學設疑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意志,塑造學生主體人格;有利于師生間情感的融洽交流,有助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可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淡化應試的痕跡,增強教學藝術。當然,應掌握設疑的原則和把握設疑的方法,因時因地運用,勿弄巧成拙,合時合地合情地設疑,能讓設疑在教學課堂中綻放美麗和光彩。
關鍵詞: 教學設疑 課堂氣氛 課堂效果
課堂設疑,是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認識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特別是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使用設疑的方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設疑的時機是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的開端。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聽課的注意力不可能自始至終集中,這時,教師就要巧設疑問,吸引學生注意力。學貴于思,思起于疑。每堂課在導入新課時,巧妙地設置問題,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每一節(jié)課的前幾分鐘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強的時段。在導入新課時如果老師抓住契機,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懸疑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由疑及思,使學生盡快融入課堂活動當中。導入新課設疑要注意兩點:(1)設問要明了,開門見山。要讓學生在新課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思考方向,避免因設問冗長而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新課導入。(2)設問要新穎,出乎意料。新穎的設疑,很自然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輕松自如地誘導學生進入教師精心設問中,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一、重點、難點處設疑,突破認知結構矛盾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平鋪直敘的講解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但設疑過多又會使學生過分緊張。因此,課堂設疑應放在學生認識矛盾的焦點上,教材的重點、難點往往是教學的焦點,此處設疑,不僅可使學生拓寬思路,而且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突破認知結構矛盾。這時設疑要把握如下兩點:(1)循序漸進,設疑要有梯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2)有的放矢,設疑要緊扣重點,不要樹敵過多,以免造成喧賓奪主,影響對重點、難點的把握。例如,在學習《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時,教師設疑:“狐貍用什么辦法騙到烏鴉嘴里的肉?”你如何看待狐貍?最后設計創(chuàng)新型問題,提高學生思維和能力:“烏鴉發(fā)現自己被騙了后,會想些什么?”這樣,教師通過層層設疑,既能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又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易出錯處設疑,增強是非分辨能力
要善于在學生易出錯處設“陷阱”,讓學生“跌跤”,充分暴露問題,然后順其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并使課堂活躍起來。易出錯處設疑,要注意以下兩點:(1)要簡潔明確,有針對性地設置“陷阱”,不要含糊不清,使學生盲目應付;(2)要注意時機,設置“陷阱”要恰當,尋求學生的思維最佳突破口,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例如,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拋磚引玉,抓住文中“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引導學生思考:那藺相如到底是靠什么能耐?從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課堂結尾處設疑,溫故知新鞏固提高
說書常用“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手法,讓聽眾產生許多猜想,接著往下聽。課堂教學也是一樣的,一節(jié)好課不是上完就結束了,而是為下節(jié)做好鋪墊。在結尾處,如果教師能根據知識體系,承上啟下提出新的問題,就能使新的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同時,激發(fā)學生新的求知欲,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在課堂結尾處設疑,要注意以下問題:(1)一般難度要大點,不必要求學生立即回答,他們下課后會思考、討論或者看書,正好為下節(jié)課做好了準備;(2)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只為少數人設置。這樣,才能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四、營造積極氛圍,鼓勵學生質疑
課堂教學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主渠道,沉悶、嚴肅的課堂氣氛容易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嚴重制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擯棄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營造健康有序、開放高效、積極向上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師生交流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最佳水平,促使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敏捷,使各種智力和非智力的創(chuàng)新因子都處于最佳活動狀態(tài),鑄就學生自由、獨立、主動探索的心態(tài)。教師應適時地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觀點和見解,發(fā)表創(chuàng)見,標新立異。對積極提出問題的學生要及時表揚或表彰。
著名學者黃宗羲指出:“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苯處煈鸩脚囵B(yǎng)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創(chuàng)新的平臺。教師著力營造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平?!碧幵O疑,于“無疑”處生疑,讓學生的真實思維方式得以暴露,讓學生自己去補充、修正、完善認知結構。總之,教師要時刻鼓勵學生敢“標新立異”,指導學生不盲從、不唯書、不唯上,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增強其創(chuàng)新的自信心,使學生樂于質疑、善于質疑、敢于質疑。如果課堂充滿著始于設疑、生疑,終于解疑、釋疑,那么一定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