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丹
?
>>教學研究
培智學校晨點活動初探
●張曉丹
摘要:將培智學校學生早晨到校后的集中點到與多項社會適應性培養(yǎng)內容相整合,開展綜合性的晨點活動,如明星早點到、樂享星象家、特色主題秀、悅動手指舞、禮儀示范崗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關鍵詞:培智學校;社會適應;晨點活動
隨著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培智學校教育對象的種類也在增多,包括中重度智力障礙、自閉癥、腦癱以及多重障礙的學生。這些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著各自的特點,但由于大腦的生理缺陷或器質性損傷,均存在著社會適應障礙。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培養(yǎng)目標中也提到,要使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公民”。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是培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大重點。
社會適應性包含著多方面的能力,如社會行為規(guī)范,具體表現(xiàn)在:使用適當?shù)亩Y貌用語,表現(xiàn)出適當?shù)捏w態(tài)語言、行為舉止等。此外,還包括社會交往、參與群體活動、生活自理、休閑娛樂等。
筆者開展實踐研究的培智學校(以下簡稱“該?!保┮?guī)模較小,僅有35名學生,易于開展集體性的適應性培養(yǎng)活動?;谶@一現(xiàn)狀,嘗試在該校開展晨點活動,即以早晨學生到校后的集中點到為契機,融合多項社會適應性的培養(yǎng)內容,形成綜合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多角度提升特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由于培智學校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教育需求的多樣化,教育教學活動首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行為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各類障礙學生的切實需要,做到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因此,設計適合培智學校學生的晨點活動,必須符合學生的發(fā)展特點,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適應性。
(一)活動生活化,簡化適應
培智學校學生受智力發(fā)展水平限制,思維發(fā)展最終達到的水平低,普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難以掌握抽象的知識。因此,晨點活動的總體架構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將感性的生活經驗轉變?yōu)橐环N理性的知識或能力,為學生目前或未來的生活奠定基礎。
1.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同伴的認識。日常生活離不開人與人的交往,而人際交往首先建立在對自我認識和對同伴認識的基礎上。據(jù)筆者調查,該校約有30%的學生存在面孔識別困難或無法將視覺形象與聽覺語音聯(lián)系起來,進而缺乏對自我及同伴的認識。晨點活動通過全校集中的點到環(huán)節(jié)以及點名學生與被點名學生的互相問好,增加學生對自我及同伴的認識,培養(yǎng)交往能力。
2.對時間、天氣等生活常識的認識。時間、天氣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但由于是抽象概念,雖在培智學校的學科教學中也有涉及,但學生掌握起來難度比較高,或當時掌握了,過段時間又遺忘了。將時間、天氣的認識作為晨點活動的固定環(huán)節(jié),可保持每日教學的連續(xù)性、反復性,使學生能夠將日期的變化、天氣的變化與當天的實際情況相聯(lián)系,九年反復鞏固下來,能保障最大限度的掌握率。
3.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培智學校學生愛國意識的培養(yǎng)不能停留于口頭,必須依托具體實際的教學內容。晨點活動可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素材,如適時開展民俗教育,使學生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而加深愛國主義的情感。
4.對行為規(guī)范的訓練。培智學校學生自控力較差,行為規(guī)范意識薄弱,腦癱學生更存在大運動能力受限的問題。在晨點活動中可適時融入坐立行走的訓練,讓學生動起來,也讓課堂“活”起來。教師通過正向的語言激勵,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對精細動作的訓練。具備良好的手部精細動作能力是生活自理的基礎,而培智學校學生普遍存在精細動作發(fā)展遲緩的問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因此,晨點活動中可融入手指精細動作的訓練,與音樂律動相結合,為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
(二)主題活動特色化,強化適應
培智學校學生的認知范圍很有限,這不僅與身心發(fā)展障礙有關,也與長期處于較封閉的環(huán)境,缺乏與主流社會的互動有關。由此也引發(fā)培智學校學生的自信心不高,很少能感受到成功的心理現(xiàn)狀。因此,晨點活動還應與社會實踐活動、月主題活動相配合,推出相關主題,通過知識、技能的教學,使學生擴大社會認知面,提升實踐能力,增加自信心和成功感,強化社會適應性。
(三)康復訓練融合化,深化適應
在特殊教育領域,提倡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理念,這是特殊學生存在身心發(fā)展障礙的客觀事實所導致的必然需求。因此,晨點活動也可融合康復訓練。
基于上述思考,經過近一年的實踐探索,該校初步形成了由明星早點到、樂享星象家、特色主題秀、禮儀示范崗、悅動手指舞組成的晨點活動基本架構。
(一)明星早點到
“明星早點到”是由晨點教師或學生按照班級名片卡的順序對全體學生進行點名,再根據(jù)學生當天到校的具體情況,將名片卡歸類到“按時”“遲到”“請假”中的一類。該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間的相互認識,并通過相互問好提高交往能力;同時,通過“晨點明星”的評比,表彰按時到校頻次最高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全體學生“按時上學”的規(guī)范意識?!懊餍窃琰c到”在操作過程中,分以下三個階段。
1.“初來乍到”全數(shù)點名。在晨點活動實施早期,可先由教師用標準普通話點名,要求學生起立,右手高舉并大聲喊“到”,力爭盡快讓全校師生互相熟悉,形成“一家人”的意識。
2.“依葫蘆畫瓢”助教試講。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師點名后,即可由能力相對強的學生來當“助教老師”,協(xié)助教師點名。教師要指導“助教老師”大聲、正確地報出同學的姓名,做到名卡一致,歸類正確。
3.“將軍點卯”我來點到。經過教師和能力較強學生的先后示范,大部分學生都已比較熟悉點到環(huán)節(jié),此時教師可重點關注存在交往障礙、言語語言障礙以及閱讀障礙的學生,由他們來擔任“助教老師”,進行點到。
(二)樂享星象家
“樂享星象家”是由晨點教師和學生合作,完成當天日期、天氣、穿衣指數(shù)的填寫和選擇,增加學生對時間、天氣這些較為抽象但卻是生活必備概念的理解,同時使學生了解按季穿衣的常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斗轉星移”日期換。在黑板的固定一角粘貼“___年___月___日”字樣,由教師向學生提問當天的日期,然后將前一天的日期擦除,板書當天的日期。教師帶領全體學生大聲朗讀當天的日期。通過直觀形象的新舊日期更替,使中高段學生逐步理解時間概念,也使低段學生加深對數(shù)字的認識。
2.“天氣轉盤”轉一轉。“天氣轉盤”包含了常見的六種天氣(晴、陰、多云、雨、雪、雷電),均用圖片來表示。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教室外的天氣情況,再挑選一名學生轉動轉盤中間的箭頭來選擇當天的天氣,融合了天氣認知、觀察力訓練以及手指的精細動作訓練,趣味十足。
3.“穿衣指數(shù)”我來選。將天氣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與學生聯(lián)系最緊密的就是應季穿衣。在了解當天天氣情況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感知季節(jié)、感知冷暖,看看自己穿了什么衣服,再在圖片中選一選。培智學校學生普遍存在生活自能能力弱的特點,平時生活中依賴家人情況比較多,對穿衣搭配很少自己操心。而這一環(huán)節(jié)恰恰強調了“衣食住行”中“衣”的部分,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
(三)特色主題秀
如與民俗節(jié)氣相結合,認識56個民族,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等相關知識。
1.“認識56個民族”。相繼推出維吾爾族、蒙古族和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引導學生了解這些民族的服飾、習俗、傳統(tǒng)舞蹈,并和學生一起練習舞蹈中的經典動作,寓教于樂。
2.“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如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首先通過晨點活動讓學生了解臘八粥里都有哪些食材,認一認自己帶來的食材,然后再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煮臘八粥、送臘八粥。晨點活動很好地為社會實踐活動做了知識鋪墊,體現(xiàn)出晨點活動提升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目的。
(四)禮儀示范崗
“禮儀示范崗”在訓練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同時,融合了包括坐立行走的運動康復訓練,促進學生大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岸Y儀示范崗”不是固化的,而是靈活貫穿于晨點活動始終的,可以是教師即時的口頭贊美、語言動作的正向引導,也可以作為晨點結束前的整理環(huán)節(jié)。
1.正向引導,即時贊美。教師應隨時注意學生的行為舉止,即時用正向的語言提醒學生,如“手放好,挺起胸”,或直接進行簡單的動作示范。對能較長時間保持好的行為規(guī)范的學生更要即時贊美,鼓勵學生繼續(xù)保持下去,也為其他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
2.強化標準,推優(yōu)展示。對晨點活動中一直能保持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學生,教師可授予其“禮儀標兵”的稱號,并讓“禮儀標兵”給全校同學做示范,展示坐立行走的規(guī)范動作,帶領全校同學練習。
3.新兵操練,重點提升。對中低段行為規(guī)范還比較差的學生,開展“新兵訓練營”活動。由教師本人和“禮儀標兵”進行一對一指導,強化坐立行走的動作要領。其他學生在觀看訓練的同時,也能得到強化和提升。
(五)悅動手指舞
“悅動手指舞”主要配合節(jié)奏明快的音樂,如《手指變變變》,教師和學生一起做手指動作,促進手指間功能的分化,同時可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晨點活動是綜合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各環(huán)節(jié)內容的設計涵蓋了學生社會性培養(yǎng)的多個方面??偨Y近一年的實踐經驗,筆者有如下思考。
(一)晨點活動能有效提升學生對自我及同伴的認識與關注
經過日復一日的點到訓練,該校35名學生均能在聽到自己的名字后有所回應。大多數(shù)學生能用語言應答,有4名學生,包括1名自閉癥和3名腦癱學生,由于障礙程度較重,不具備口語能力,因此教師要求以舉手方式回應。
(二)晨點活動能有效強化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
首先,晨點活動通過名片卡的分類擺放強化了“按時上學”的規(guī)范意識,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也使學生不想錯過每一份精彩,產生“按時到?!钡膬闰屃?,從而使全校按時到校率大幅度提升。此外,晨點活動還通過“禮儀示范崗”的訓練,強化學生應答有禮、鼓掌整齊、靜坐有序、站立如松等行為規(guī)范,在語言文明與體態(tài)文明的培養(yǎng)上并沒有因為學生的特殊性而降低要求,使學生能成長為符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公民。
(三)晨點活動融合康復訓練,使學生體驗積極快樂的情緒
本著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原則,晨點活動融入了認知訓練、大動作訓練、手指精細訓練等。此外,還通過“悅動手指舞”這個環(huán)節(jié)將節(jié)奏明快的音樂跟唱與手指及身體的律動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積極快樂的情緒,發(fā)展身體技能,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成為學生參與度最高的環(huán)節(jié)。
(四)晨點活動是學校主題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晨點活動是每月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開端與終結。根據(jù)學校教學安排,在月主題教育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之前,晨點的“特色主題秀”都要向學生進行活動介紹或知識鋪墊,讓學生有所儲備地參加活動,而不是盲目跟從;在活動之后,教師同樣要借助“特色主題秀”這一平臺進行活動小結,使活動的教育意義再一次得到強化。培智學校的學生很難像普校學生一樣,從活動本身的過程中感悟知識和道理,晨點活動則給師生搭建了平臺,由教師帶領學生去反思、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生的這一弱勢。
參考文獻:
[1]陳云英.智力落后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21—422.
[2]劉春玲,馬紅英.智力障礙兒童的發(fā)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09—110.
中圖分類號:G764
作者單位:(浙江特殊教育職業(yè)學院,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