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娟
?
自閉癥兒童溝通訓練課設計舉隅
●趙娟
摘要:自閉癥兒童的溝通訓練課可采用結構化教學模式,適時運用視覺提示策略。教學要層層推進,重視學生的自我決定、自我選擇和自我評價,注重在自然情境中遷移、泛化與擴展技能。
關鍵詞:自閉癥;溝通訓練;結構化教學;視覺提示策略
小程(化名),男,2010年出生,獨生子女,在一所普通幼兒園讀大班。小程出生時,母親36歲、父親42歲。小程8個月會爬,10個月會笑,24個月會走,36個月會說話,無主動語言。2013年10月接受小兒神經(jīng)心理測試,智商61分,智齡小于3歲3個月;《兒童孤獨癥家長評定量表》測試結果為62分。
小程家庭生活和諧,父母婚姻狀況良好,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一般。小程喜歡玩小火車、搭積木、看電視,不喜歡唱歌;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自己吃飯、喝水、上廁所、簡單穿衣等。在幼兒園的集體學習環(huán)境中,小程注意力易分散,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多為被動注意,對同學言行少有關注;身體協(xié)調(diào)性弱,無法模仿教師做早操;有情緒行為問題,興奮時會尖叫,稍遇挫折就大叫;當教師教學內(nèi)容變化或教學規(guī)則改變后,小程難以適應,易生氣。
此外,評估教師利用《自閉癥兒童心理教育評核》(第三版)對其能力進行了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小程較弱的發(fā)展領域為溝通、社交互動和情感表達,發(fā)展程度均為中度。
訓練前,小程已具備口語能力,會使用溝通圖卡,認識簡單的常用詞語,但不會書寫。在本課教學之前,已能回答“你叫什么名字”“你幾歲了”“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你在哪里上學”“你讀幾班”等問題?;趯W生在溝通與社交互動方面的薄弱技能,確定本課的訓練內(nèi)容為“問答”與“介紹自己”。
(一)訓練目標
通過問答活動,學生能正確回應“你住在哪里”“你媽媽的手機號是多少”“你喜歡吃什么”“你喜歡玩什么”等問題;并能詢問別人一些簡單問題,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幾歲”“你住在哪里”“你喜歡吃什么”“你喜歡玩什么”“你老家在哪”“你來自哪里”等;在視覺提示下,能完整、連貫地向聽課教師做自我介紹;遵循溝通禮儀,和別人說話時看著對方,不干擾或打斷別人的話。
(二)訓練重點難點
重點為回應個人問題,向別人提問,完整、連貫地介紹自己;難點為完整、連貫地介紹自己。
(三)訓練形式和時間
用一課時的時間,采取師生一對一訓練形式。
課前準備視覺提示卡、圖卡、說話書《我》、視覺提示板等。
(一)準備階段
師生面對面坐著,相互問好。教師出示視覺提示板(見圖1),告知學生本課學習內(nèi)容。學生看圖卡,完整、連貫地口述與誰一起學習、要學習什么。
設計意圖:借助視覺提示板,學生可清晰地預知
圖1
本課的訓練內(nèi)容,了解訓練流程。通過口述視覺提示板呈現(xiàn)的信息,學生可練習完整、連貫地表達。
(二)教學階段
1.回應個人問題(師問生答)
教師引導學生看磁性黑板,并將教師和學生的大頭照分別貼在“問”與“答”的附近,讓學生明白誰來問、誰來答。
(1)復習舊知
教師問“你叫什么名字”“你幾歲了”“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你在哪里上學”“你讀幾班”,學生獨立回答。
(2)學習新知
【練習一】問題卡與答案圖卡配對
教師出示兩張不同顏色的問題卡,卡片上分別寫著“你家住在哪里?”和“你媽媽的手機號是多少?”,向學生詢問兩張問題卡的顏色。
教師再呈現(xiàn)兩張不同顏色的答案圖卡,卡片上分別寫著學生家的住址和他媽媽的手機號,向其詢問兩張答案圖卡的顏色。教師引導學生將相同顏色的問題卡與答案圖卡一一配對,并進行問答練習。
教師呈現(xiàn)蘋果、餅干、草莓、葡萄的圖卡,向學生詢問“你喜歡吃什么”,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圖卡,貼到“我喜歡吃_________”的答案條上。
教師呈現(xiàn)學生搭積木、撕紙、拼拼板、開小火車的圖卡,詢問學生“你喜歡做什么”,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做的活動圖卡,貼到“我喜歡_________”的答案條上。
教師依序問以上4個問題,學生看答案卡回答。練習2遍。
教師將不同顏色的答案卡取下,讓學生一一貼到問題卡后面相應的位置,再進行一次配對練習。然后,教師按以上問題的順序依次提問,并提醒學生“回答問題時,眼睛看老師”。待學生熟練后,教師呈現(xiàn)白紙黑字的問與答的字卡或圖卡,按序進行問與答的匹配與問答。
【練習二】隨機提問
教師隨機問以上4個問題,讓學生獨立回答。
小插曲:教師提供手機,請學生撥媽媽的手機號,電話接通后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告知家長,并引導學生與媽媽進行簡短對話,增進學生的電話溝通能力。
【練習三】新、舊問題穿插,隨機問答
教師將9張問題卡一一貼在黑板上。問題卡分別為:“你叫什么名字?”“你幾歲了?”“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你在哪里上學?”“你讀幾班?”“你住在哪里?”“你媽媽的手機號是多少?”“你喜歡吃什么?”“你喜歡玩什么?”教師將新學內(nèi)容與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穿插在一起,分別向學生提問。
設計意圖:增加問題項,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同時,新、舊問題穿插提問,利于學生鞏固學習,也為下階段的“介紹自己”做鋪墊。
【練習四】泛化技能
針對以上9個問題,讓其他人來提問,觀察學生能否獨立、正確地回答。
小結:學生選擇“棒”或“差”的圖卡對此項活動做自我評價,并將圖卡貼在學習內(nèi)容“問答”圖卡的后面。
2.詢問他人訊息(生問師答)
將教師和學生的大頭照交換位置,改為生問師答。同時,教師與學生更換座位。學生借助貼在磁性黑板上的視覺提示卡分別向教師提問“你叫什么名字”“你幾歲”“你住在哪里”“你喜歡吃什么”“你喜歡做什么”。教師一一作答,并將答案寫在磁性黑板上。在學生提問過程中,教師適時提醒學生“問問題時,眼睛看老師”。
教師小結:通過問答,我們可以了解別人的一些個人情況。除了問這5個問題,還可問其他問題,如“趙老師的老家在哪”,同時出示視覺提示卡“你的老家在哪?”,并將其貼在磁性黑板上。學生向教師提問“你的老家在哪”,教師答“江蘇”,并寫在黑板上。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比對個人情況。比如,教師喜歡看書,問學生喜歡做什么;教師喜歡吃蘋果,問學生喜歡吃什么;教師住在濱江,問學生住在哪里。觀察學生在摻雜了他人個人信息的情況下,是否能正確回答相應的問題。
延伸、擴展:教師引導,“今天,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來聽課,這些叔叔阿姨來自不同的地方,老師想知道他們來自哪里,有沒有來自老師老家江蘇的”,請學生幫忙詢問。
教師提供兩張不同顏色的視覺提示卡“阿姨,你好!請問你來自哪里?”(粉紅色)和“叔叔,你好!請問你來自哪里?”(淺綠色),讓學生讀兩遍。教師引導學生,如果遇到阿姨,可以說:“阿姨,你好!請問你來自哪里?”如果遇到叔叔,可以說:“叔叔,你好!請問你來自哪里?”
教師另外準備了一張可拿在手里的提示卡,粉紅色的一面寫著“阿姨,你好!請問你來自哪里?”,淺綠色一面寫著“叔叔,你好!請問你來自哪里?”。如果學生在詢問中忘記怎么說,可以看這張小小的提示卡。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然情境中向陌生的聽課教師提問,以進行社交互動和溝通練習。
3.做自我介紹
【練習一】朗讀說話書《我》
結合以上學習,引導學生將零散的句子串聯(lián)起來,連貫表達自己的個人情況。
教師出示說話書《我》,書中內(nèi)容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書中內(nèi)容:“我叫小程。我6歲了。我是男孩。我在××幼兒園上學。我讀大一班。我家住在復興南苑。我媽媽的手機號碼是××,我喜歡吃餅干。我喜歡玩拼拼板。”
設計意圖:借助說話書,可將問答練習中零散的句子串聯(lián)成完整的段落,從而幫助學生連貫敘述自己的個人情況,為下階段的“介紹自己”作鋪墊。
【練習二】填空
教師在磁性黑板上貼上空出學生關鍵信息的句子卡片:“我叫()。我()歲。我是()。我在()上學。我讀()班。我家住在()。我喜歡吃(),我喜歡玩()。”請學生將教師提供的8張圖卡一一放進句子的括號里。完成后,學生連貫敘述。
設計意圖:教師運用鷹架技巧,將句子的關鍵信息空出,由學生以貼圖卡的形式填空,鞏固練習。
【練習三】介紹自己
學生面向聽課教師做自我介紹。這一過程中,教師先給予正確示范,學生模仿表達;再讓學生在視覺提示卡的輔助下完成;隨后,教師逐漸減少提示,讓學生獨立介紹自己。
小結:學生根據(jù)自己表現(xiàn)情況,選擇“棒”或“差”的圖卡對此項活動做自我評價,并將圖卡貼在學習內(nèi)容“介紹自己”圖卡的后面。
(三)總結階段
回顧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引導學生總結:今天學習了什么,學得如何,心情怎樣。教師提供心情圖卡(笑臉、哭臉)供學生選擇。
學生看視覺提示板,獨立總結這節(jié)課學了什么、學得如何、心情如何。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因為學得棒所以開心,若學得不好則會難過,增進學生對心情感受與學習情況之間的因果匹配。同時,學生通過口述課堂經(jīng)歷,可加深記憶,增進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我意識。
(四)機動時間
教師呈現(xiàn)個人工作系統(tǒng)中的學習任務,學生按從上至下的順序,獨立完成4個工作籃中的學習任務,見圖2。
設計意圖:個人工作系統(tǒng)的建立,在于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圖2
本節(jié)課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全程參與訓練過程,情緒穩(wěn)定;能獨立、正確地回答有關個人信息的問題;能向他人詢問簡單問題;在視覺提示卡的輔助下,能完整、連貫地介紹自己的個人情況;在與別人說話時,不打斷別人的話;在口頭提示下,學生眼睛注視對方。實現(xiàn)了預期的訓練目標,達到了較好的訓練效果。
這是一節(jié)針對自閉癥兒童核心障礙(溝通與社交)而展開的一節(jié)訓練課。課堂采用結構化教學模式,在上課前,讓學生看視覺提示板預知學習內(nèi)容,課結束后,再引導學生看視覺提示板總結學習內(nèi)容、學習情況及心情感受。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視覺提示策略,比如教師課前做了許多圖卡,在圖卡的顏色上也做了處理,問題卡與答案圖卡用同一顏色,更易讓學生進行問與答的匹配。隨著學生技能的熟練,教師逐漸撤除提示卡的輔助,讓學生獨立學習。
(一)梯度設計,層層推進
整堂課主要包括兩個活動——“問答”與“介紹自己”。兩個活動可作為獨立的教學單元來學習,也可把“介紹自己”作為重點,“問答”作“介紹自己”的基礎和鋪墊??紤]學生基礎能力較好,故將“問答”作為“介紹自己”的教學鋪墊。
這兩個訓練內(nèi)容中,分了幾個教學層次。比如,問答教學中,有“師問生答”和“生問師答”。在“師問生答”中,有5個層次的學習——問題卡與答案卡配對練習,按序問答,隨機問答,新舊問題穿插問答,換其他人提問(泛化);在“生問師答”部分,先是學生向熟悉的訓練教師提問,再向陌生的聽課教師提問;在“介紹自己”部分,又分3個層次的練習——讀說話書、填空和看視覺提示卡做自我介紹。
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過渡自然流暢、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面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為后面的教學行為、活動做鋪墊,層層推進,最終達成訓練目標。
(二)重視學生的自我決定、自我選擇和自我評價
訓練中,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自我決定、自我選擇和自我評價的機會。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阿姨或叔叔向他們問問題;學生選擇繼續(xù)問還是不問,教師都給予尊重。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每學完一項內(nèi)容后,可自己評價做得棒還是差。在選擇性的問題問答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提供多種圖卡,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和喜歡做的事情,讓學生自我決策。
(三)在自然情境中遷移、泛化與擴展技能
考慮到自閉癥兒童遷移能力較弱,在訓練實施過程中,教師做了如下安排:
在“師問生答”的環(huán)節(jié)中,先是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能正確回答后,再請不認識的教師來提問,看學生能否回應陌生人的問話;在“生問師答”環(huán)節(jié),學生先向教師提問,再在引導下向聽課的叔叔、阿姨提問并與他們交流、互動;在“介紹自己”部分,抓住聽課教師來聽課的契機,在真實、自然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面向他們做自我介紹。這些教學安排都重在讓學生在自然情境中泛化、遷移并擴展技能。
中圖分類號:G764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楊綾子學校,3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