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石根
摘要:教學行為是影響教學效益的最主要因素。教師教學行為的選擇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方向和方式,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行為,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學實施階段和教學評價階段很好地處理課堂教學“生成”的東西。
關鍵詞:教學行為 課堂教學 教學效率 生成 處理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81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與學生課外的自主學習不同的是,課堂教學是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的教學行為產(chǎn)出最大的教學效益,我們就稱之為有效的教學甚至是高效的教學,反之則稱之為無效的教學或是低效的教學。所以說,教學行為是影響教學效益的最主要因素。特別是對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學生來說,教師教學行為的選擇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方向和方式,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提升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教師教學準備、實施、評價策略的影響。
清代學者陳憲章曾說:“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從現(xiàn)代的教育觀念來說,古人所說的“覺悟之機”其實就是學生課堂的“生成”。如果我們重視了學生課堂“生成”的東西,就能夠使學生獲得“覺悟”并引導他們獲得“長進”。為了使學生獲得“長進”,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就必須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行為,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學實施階段和教學評價階段很好地處理課堂教學“生成”的東西。
一、教學準備階段
課堂教學的效果好不好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學生是否帶著問題去聽課。學生如果帶著問題去聽課了,那么他的注意力指向就很明確,課堂聽課的效率就高。如果還能配合上學習的實踐操作,那么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就容易得多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在課堂導入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時的教學行為對學生思維方向引導的作用是很大的。語文教師巧妙地設置了疑問,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勢必目標明確、注意專注,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了決定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3課《白鵝》的時候,我就在介紹豐子愷先生和交代時代背景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想一想“抗日戰(zhàn)爭時期,豐子愷先生在重慶沙坪壩廟灣地方自建了小屋并在此居住了三年,為什么離開的時候?qū)π∥莺翢o留戀卻對屋里養(yǎng)的一只白鵝戀戀不忘?”通過這樣簡單的引導,既明確了學生閱讀的注意方向,又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在學生閱讀完畢后,我馬上拋出了“這只白鵝給你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