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紅英
摘 要: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描述自然的策略。初中階段的應用問題,也是學生比較頭疼的問題。面對應用題,如何根據題目中蘊含的數量關系,列出相應的的方程(組)或不等式(組),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正確的思維。
關鍵詞: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閱讀能力;思維過程
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應用題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講是個難點,是一個較頭疼的問題,對應用題有懼怕的心理,不知道該怎樣去分析,怎樣尋找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所以讀題就是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應用題一般內容多,牽扯的量比較多,相關的制約因素多,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好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我要求學生“三遍讀”,第一遍讀——粗讀,要了解問題的背景,了解問題中出現了哪些數據等,對問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第二遍讀——細讀,要進一步了解問題中涉及哪些基本的數量以及這些量之間的關系。例時間、速度、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路程=時間×速度、速度=、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三者之間的關系: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時間=等等的基本數量關系,進一步明確題目中的數據分別對應哪些量。第三遍讀——精讀,關注題目中的關鍵字或句,并根據這些關鍵字或句,用簡單的文字語言或符號語言表示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直線的相遇問題可表示為S甲+S乙=S相距,直線的追及問題可表示為S快-S慢=S相距,長方形的面積問題可表示為長×寬=S等等。通過三遍讀題,學生基本已經弄清楚題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數量關系,通過設未知數,列出方程(組)或不等式(組)。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思考,在思考中讀題,根據題目中提供的信息,弄清楚問題的實質,只有讀懂題意,才能知其義,曉其理,才能下手解題。
二、重視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
學生在學習應用題的過程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基本都能理解并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如果學生單獨遇到應用題時,特別是稍復雜的應用題,就會束手無策,不知從哪下手,其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思維過程,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形成感知—理解—應用的過程。例: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fā)生了里氏7.0級強烈地震,某廠接到在規(guī)定時間加工1500頂帳篷支援災區(qū)人民的任務,在加工了300頂帳篷后,廠家把工作效率提高到原來的1.5倍,于是提前4天完成任務,求原來每天加工多少頂帳篷?引導學生完成分析:(1)找已知量、未知量。已知量:工作總量1500頂,已完成的工作量300頂,實際工作時間提前4天,現在的工作效率是原來工作效率的1.5倍。未知量:原來的工作效率;(2)題目中涉及的基本數量關系:工作時間=■;(3)題目中的相等數量關系:規(guī)定時間-實際時間=4;(4)利用表格進行分析:設原來每天加工x頂帳篷,提高工效后每天加工1.5x頂帳篷;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要以身邊的數學為基礎,使學生能接近數學,感覺到數學并不神秘,數學就在我們周圍,數學就在為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現在如何理財是個熱門話題,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中,就以購買學習用品為背景設計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理財問題。學校書法興趣小組準備到文具店購買A,B兩種類型的毛筆,文具店的銷售方法是:一次性購買A型毛筆不超過20支時,按零售價銷售;超過20支時,超過部分每支比零售價低0.4元,其余部分仍按零售價銷售。一次性購買B型毛筆不超過15支時,按零售價銷售;超過15支時,超過部分每支比零售價低0.6元,其余部分仍按零售價銷售。(1)如果全組共有20名同學,若每人各買1支A型毛筆和2支B型毛筆,共支付145元;若每人各買2支A型毛筆和1支B型毛筆,共支付129元。這家文具店的A,B兩種類型毛筆的零售價各是多少?(2)為了促銷,該文具店對A型毛筆除了原來的銷售方法外,同時又推出了一種新的銷售方法:無論購買多少支,一律按原零售價(即(1)中所求得的A型毛筆的零售價)的90%出售。現要購買A型毛筆支,在新的銷售方法和原來的銷售方法中,應選擇哪種方法購買花錢較少?并寫出理由。通過小組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文具店調查,發(fā)現其中蘊涵的數量關系,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包括探索、發(fā)現在內的獲得知識的全過程,使其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
總之,要想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一些信息量大、條件相對復雜、思維量比較大的應用題,要教會學生把信息分解、消化,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從而化難為易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端方林.應用題中的數學建模舉隅.中學數學教與學,2004(08).
編輯 孫玲娟